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網路作業篇~便利的生活



有人說…網路為人類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相對的帶來了分離感…或「犯罪」的事情因而衍生,請舉出五列…網路為人類帶來的災難!


23 則留言:

  1. 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6:06]過關!

    回覆刪除
  2. 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5:19]過關!

    回覆刪除
  3. 科學放大了人類的力量,同時也放大了災害的力量,人類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科技帶來的精神空虛和由此放大了成百上千倍的災禍破壞 力。

    無論人們把天災人禍歸於偶然或必然,「地球進入災害多發期」已成為現實。求生是人的本能,何以自救,如何自衛呢?過去幾百年裡人類把科學視為救星,在小災 小難面前,科技的確讓人類變得強壯些,不過作為一把雙刃劍,科學帶來的次生災害也越來越大,並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相片可以在一瞬間內把人類留影,天災來時卻留不住災前的美好。(AFP/Getty Images)
    科技讓人類具自我毀滅的能力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爆炸洩漏,已將地震海嘯的破壞力,從水淹變成輻射殺傷,範圍也從仙台擴散到東京、美國,甚至中國都出現了食鹽搶購風。大自然是公正的。科 學放大了人類的力量,同時也放大了災害的力量,人類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科技帶來的精神空虛和由此放大了成百上千倍的災禍破壞 力。

    總體來看,科技帶給人類舒適生活的小恩小惠,根本無法抵消核武器等毀滅性科技帶來的現實危害,因為科技讓人類第一次擁有了自我毀滅的能力。正如中共少將朱 成虎所叫囂的,假如中美開戰,中共能在頃刻間讓美國東部兩百多座城市化為廢墟,而中國也因此會喪失西安以東的所有國土。從911以來,越來越多的恐怖分子 和戰爭狂人,正利用高科技在逐步毀滅人類。

    人們追逐物質享樂,不斷把自己逼到沒有出路的兩難境地。現代化就需要工業,工業需要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的枯竭,逼得人修水庫、建核電站、造工廠,這些改 造自然的產物反過來破壞了生態環境,無論環境污染還是氣候變遷,人類科技的干預促使地球上出現更多的來源於人的自然災害,而且水庫、電站、工廠一旦發生意 外,又反過來製造更大的災害。如此循環往復,如漩渦般的直通毀滅的深淵。

    人因何遠離了神佛的庇護?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前蘇聯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爐發生爆炸,隨後的大火及爆炸把大量有害高輻射物質擴散到大氣層 中,其輻射線劑量是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被污染的雲層飄往大部分歐洲和北美東部地區,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被稱為近代最昂貴的災難之 一。

    由於蘇共的掩蓋與封鎖,死亡人數一直成謎。與日本「福島50人」冒死堅守核電站相比,蘇共動員了60萬「義勇軍」將核反應爐密封成「石棺材」。由於政府未 提供足夠的保護,近四千人很快死於因輻射引發的癌症或白血病。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4:22]?網路的害處
     

    回覆刪除
  4. 視力引響、人與人感情疏遠、浪費時間、腦袋萎縮、血腋循環不好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3:45]過關!

    回覆刪除
  5. 科學放大了人類的力量,同時也放大了災害的力量,人類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科技帶來的精神空虛和由此放大了成百上千倍的災禍破壞力。

    無論人們把天災人禍歸於偶然或必然,「地球進入災害多發期」已成為現實。求生是人的本能,何以自救,如何自衛呢?過去幾百年裡人類把科學視為救星,在小災小難面前,科技的確讓人類變得強壯些,不過作為一把雙刃劍,科學帶來的次生災害也越來越大,並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相片可以在一瞬間內把人類留影,天災來時卻留不住災前的美好。(AFP/Getty Images)
    科技讓人類具自我毀滅的能力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爆炸洩漏,已將地震海嘯的破壞力,從水淹變成輻射殺傷,範圍也從仙台擴散到東京、美國,甚至中國都出現了食鹽搶購風。大自然是公正的。科學放大了人類的力量,同時也放大了災害的力量,人類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科技帶來的精神空虛和由此放大了成百上千倍的災禍破壞力。

    總體來看,科技帶給人類舒適生活的小恩小惠,根本無法抵消核武器等毀滅性科技帶來的現實危害,因為科技讓人類第一次擁有了自我毀滅的能力。正如中共少將朱成虎所叫囂的,假如中美開戰,中共能在頃刻間讓美國東部兩百多座城市化為廢墟,而中國也因此會喪失西安以東的所有國土。從911以來,越來越多的恐怖分子和戰爭狂人,正利用高科技在逐步毀滅人類。

    人們追逐物質享樂,不斷把自己逼到沒有出路的兩難境地。現代化就需要工業,工業需要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的枯竭,逼得人修水庫、建核電站、造工廠,這些改造自然的產物反過來破壞了生態環境,無論環境污染還是氣候變遷,人類科技的干預促使地球上出現更多的來源於人的自然災害,而且水庫、電站、工廠一旦發生意外,又反過來製造更大的災害。如此循環往復,如漩渦般的直通毀滅的深淵。

    人因何遠離了神佛的庇護?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前蘇聯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爐發生爆炸,隨後的大火及爆炸把大量有害高輻射物質擴散到大氣層中,其輻射線劑量是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被污染的雲層飄往大部分歐洲和北美東部地區,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被稱為近代最昂貴的災難之一。

    由於蘇共的掩蓋與封鎖,死亡人數一直成謎。與日本「福島50人」冒死堅守核電站相比,蘇共動員了60萬「義勇軍」將核反應爐密封成「石棺材」。由於政府未提供足夠的保護,近四千人很快死於因輻射引發的癌症或白血病。





    最新調查顯示,僅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1990至2004年間就已造成20萬人的額外死亡。如今專家稱,若新的安全防護工事遲遲無法動工,車諾比將再度面臨核洩露危機。

    科技一度認為核能是比火力發電更為環保的方式。不過與火力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相比,核能排放的廢熱會污染當地環境,而且核廢料的放射性毒素需要至少上萬年才會消失。除核威脅外,人類改造自然所修建的水庫、大壩,也日漸顯示出其危害性。

    美國探索頻道製作的「全球十大科技災害」紀錄片中,1975年8月發生在中國河南駐馬店的潰壩事件位居榜首。淮河流域受尼娜颱風引發的特大暴雨衝擊,沿岸60多座水庫潰壩,近萬平方米受災,當時就有10萬人被洪水捲走,加上後續因缺糧、感染、傳染引起的死亡,共計24萬多人,堪比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數。

    除此之外,1984年12月3日,印度波帕爾一家化學工廠洩漏出的有毒氣體,殺死1.5萬人,並使近60萬人受到傷害。1952年12月5日的倫敦,因燒煤產生的有毒煙霧令1.2萬人喪命。

    由於科技無法證實神佛的存在,在無神論操控的共產國家,科技被利用來攻擊神佛,並成為邪魔的助手。那些迷信科學的人,可能還意識不到科學被邪魔利用的可怕內幕,但理智的人是能看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潛在與現實危害的。

    面對無處可逃的災害,人們開始求助於神佛保佑。不過中國有句古諺:自己欠的得自己還。不可能一磕頭拜佛,自己幹的壞事就一筆勾銷了。假如世界上每個人都求佛保佑,每個債務都不償還了,人間的遊戲規則也就被推翻了,人間大戲就無法再演下去了。所以神佛只能幫助真正敬天信神的好人。


    信仰究竟給人類什麼樣的啟發?當遇到災難時,如何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思考?(AFP/Getty Images)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歲月裡人們還是敬天信神的,不過隨著現代化潮流的衝擊,很多人已經不相信救世主,從而遠離了神佛的庇護。各種宗教,各個古老民眾都在預言,如今世界正面臨大淘汰,只有淨化後的人才能留存下來。

    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上天在人迷失時會慈悲的點化世人,也許我們眼前看到的災害只是更大災害的前兆和警示……◇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3:09]那…網路的災害呢?

    回覆刪除
  6. 由於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網際網路之使用,隨著科技發
    展,已深入每個家庭、學校及工作職場,現在電腦與網際網路已
    成為人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幫手,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為人們提
    供前所未有的便利,上網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似乎生
    活中所有事物,逐漸皆與網路有關,現在網路已成為人們學習新
    知識的工具。但凡事有正面就必有反面,隨著電腦與網際網路的
    蓬勃發展,伴隨而來的網路行為百態,其中以網路上的不法行
    為,最為猖獗,如網路色情、網路賭博、販賣盜版光碟、販賣毒
    品、槍械、網路恐嚇、網路誹謗、網路駭客、電腦病毒、網路竄
    改等,隨處可見。因此本研究希望探討網路犯罪的種種因素。
    貳●正文:
    01.什麼是網路犯罪?
    何謂網路犯罪?要先從電腦犯罪(Coumput er Cr ime)瞭解起,
    電腦犯罪,是指行為人濫用或破壞電腦,而違犯具有電腦特質
    (Comput er Propert y)的犯罪行為。電腦特質( Comput er Propert y)
    又何所指呢?一般的涵義,係指行為的犯罪、追訴或審判,是否
    需要電腦的專業知識為斷。由此觀之,網路犯罪,顯然係電腦犯
    罪的延伸,為電腦系統與通訊網路相結合之犯罪,但相較於電腦
    犯罪而言,更偏重於「網際網路」的應用,專指具有網際網路特
    性的犯罪,易言之,行為人所違犯之故意或過失的犯罪行為,必
    須行為具有網際網路之特性者而言,就實際應用而言,犯罪者在
    犯罪過程中,需借助網際網路,方能遂行其犯罪意圖之犯罪,即
    屬網路犯罪。(註一)
    02.電腦犯罪的影響?
    電腦犯罪大至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小至造成使用電腦的不便。透
    過電腦進行的間諜活動,可能造成國家安全上出現大漏洞。商業
    上的電腦犯罪,可能造成公司的破產。一個駭客的惡作劇,可能
    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但卻會使電腦遊戲公司或是使用者發瘋,
    並且會帶來許多困惱。有些犯罪是為了刺激感,有些是為了社會
    或是政治上的理由,其他的則是職業罪犯從是的商業犯罪。沒有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現代網路犯罪的研究
    3/4
    其他類型的犯罪會牽涉到這麼多種類的罪犯合犯罪行為。(註二)
    03.網路犯罪的分類
    從技術層面言,可分二大類,其一為阻害電腦網路機能系列的犯
    罪;其二為非法使用電腦網路系列的犯罪。從網路犯罪特性言,
    僅限於利用網際網路的特性,例如具有分散性、開放性、互通性、
    隱密性、立即性等之犯罪行為,始屬網路犯罪。與網路相關的犯
    罪,依網路在網路犯罪中所扮演的角色,可分以下三類:
    一、以網路及連結在網路上的電腦系統作為犯罪工具;
    二、以網路作為犯罪場所;
    三、以網路及連結在網路上的電腦系統作為犯罪的攻擊目標。
    以上三種分類中,屬於網路犯罪範圍者,只有第二類(以網路為
    犯罪場所)與第三類(以網路為攻擊目標)。單純以網路為犯罪
    工具,並不屬於網路犯罪的範圍。又此三種分類,其涵義析述如
    下:
    一、以網路為攻擊目標的,一定是以網路為犯罪場所,也必定是
    以網路為犯罪工具。
    二、以網路為犯罪場所的,一定是以網路為犯罪工具,但卻不一
    定是以網路及連結在網路上的電腦系統為攻擊目標。
    三、以網路為犯罪工具的,不一定是以網路及連結在網路上的電
    腦系統為攻擊目標,也不一定是以網路為犯罪場所。(註一)
    04.何謂電腦駭客?
    「駭客」這個名詞的來源,是由英文「Hacker」音譯而來,意指
    「電腦很強的人」,但是電腦很強的人,心地未必善良,所以又
    有了另外一個名詞「Cracker」則表示有犯罪記錄或是行為的電
    腦高手。但是後來大家卻混淆了這兩個字的含意,再加上中文在
    翻譯時,也乾脆把「Hacke r」翻成有點邪惡形象的「駭客」,於
    是大家將錯就錯,將凡是在網路上利用技術危害他人的人,統稱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現代網路犯罪的研究
    4/4
    為「駭客」。電腦駭客通常利用入侵網路、侵犯軟體著作權的保
    護措施,以及散佈病毒等程式手法作怪,許多人的電腦主機可能
    在無意間成為駭客攻擊的跳板。駭客可以透過電腦監測系統,找
    尋網路上具有安全漏洞的電腦,鎖定目標後,就放置特定的攻擊
    程式,等到特定的時間,電腦駭客只要下某個指令,就可以發動
    一波波的攻擊。(註一)
    參●結論
    在如此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如此盛行,而網路有一些特性易造
    成犯罪的發生,像網路匿名的特性,很容易讓人做平常不敢做的
    事,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你是誰,像以bbs 來說就很容易發生一些
    文章用來批評、謾罵、散佈不實謠言來中傷別人的惡劣行為,還
    有利用網路來做一些不法的勾當,販賣違禁品、散佈病毒、色情
    交易等…,然而還有一些人會因為和某些人有利益上的衝突,為
    了要報復而將當事者私人的事情或是照片刊登在網路上。最常見
    的事情是侶因感情破裂一方為了要報復另一方而將他們相處時
    最隱密的事情全部都放在網路上,昭告大眾。這種情形也是犯法
    的,因為他為經過當事者的同意,便意刊登有損他人名譽的東西
    便是觸犯了別人的隱私權。所以,當我們在使用網路時要非常的
    小心以免自己處犯了法律。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2:00]過關!

    回覆刪除
  7. 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1:48]過關!

    回覆刪除
  8. 1近視2不會互助3沉迷4越讀不好知識5認識不好人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1:32]過關!

    回覆刪除
  9. 全球性病菌



    全球性的傳染病細菌一直和人類共存,但有時這種平衡會被打破。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的流感使至少二百萬人死亡。而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則奪走二百五十萬條人命,直接使整個歐洲人口銳減三分之一。至於本世紀的人類性泛濫所形成的愛滋病,一旦演變成為傳染性病毒,將很有可能擴大成為全球性的新世紀黑死病,那是人禍而不是天災。



    全球溫室效應



    地球變得越來越暖,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難辭其咎。地球變暖造成的洪澇等災害人人都能感受到。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專家警告,這種氣溫也將會造成各種傳染病的大肆流行。另外氣溫升高使原本已缺少的水資源更為稀少,像威尼斯這種“水上城市”也許會很快轉變成為“陸上都市”。



    生態破壞



    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對稀有動物的屠殺等生態系統的破壞早已引起世人的重視。然而人類為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開墾荒地建造房屋和發展農業,無形中破壞了各種野生植物與動物的生態,幾種農作物替代了多樣性的植物和動物,人為環境中引用了更多的化學物質。這個大問題,由於尚未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因此沒能引起人們重視。但當引起足夠重視時,恐怕為時已晚。據調查每年由於人類活動,至少有三萬種物種滅絕。這一切的後果是人們難以想像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不是推向毀滅的進展?



    生物技術災難



    我們一方面在毀滅著自然物種,一方面又通過基因技術創造新物種。基因農作物可能更好吃、更有營養、基因治療可修復DNA……但其副作用可能也很大,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基因改造食品不安全,但確實會有不安全因素,例如演化出變異的微生物可能會難以控制。更為可怕的是,如果人類利用生物科技做壞事,例如製造像炭疽熱的病毒,甚至複製人類,種種生物技術衍生的後果,使人類很容易不知不覺就自我毀滅。



    粒子加速器災難



    這是許多科學家的共識,他們認為粒子加速器實驗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毀了整個世界。粒子加速器雖然對人類有益,例如治療癌症等,但其作為武器所具備的殺傷力和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基本相同,運用不當將使人類出現自相殘害的悲劇。



    奈米技術



    許多科學家相信,奈米技術可以使廿一世紀革命化,從而更新晶體管的製作方法,讓網際網路真正把人類引入資訊時代。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資訊時代中散布的不良訊息對人類精神思想的破壞力可能比核能還厲害,如果不善加利用,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機器人



    人類一直想製造出聰明的機器人,然而它們可能會取代我們,征服世界。至今能取代人的機器人並未出現,但有專家認為到二○四○年,機器人的智力會同人一樣,甚至更好,社會學家懷疑我們的文化,甚至人類這個物種可能因此消亡。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7:30]跟網路…較少相關喲

    回覆刪除
  10. 全球性病菌



    全球性的傳染病細菌一直和人類共存,但有時這種平衡會被打破。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的流感使至少二百萬人死亡。而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則奪走二百五十萬條人命,直接使整個歐洲人口銳減三分之一。至於本世紀的人類性泛濫所形成的愛滋病,一旦演變成為傳染性病毒,將很有可能擴大成為全球性的新世紀黑死病,那是人禍而不是天災。



    全球溫室效應



    地球變得越來越暖,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難辭其咎。地球變暖造成的洪澇等災害人人都能感受到。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專家警告,這種氣溫也將會造成各種傳染病的大肆流行。另外氣溫升高使原本已缺少的水資源更為稀少,像威尼斯這種“水上城市”也許會很快轉變成為“陸上都市”。



    生態破壞



    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對稀有動物的屠殺等生態系統的破壞早已引起世人的重視。然而人類為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開墾荒地建造房屋和發展農業,無形中破壞了各種野生植物與動物的生態,幾種農作物替代了多樣性的植物和動物,人為環境中引用了更多的化學物質。這個大問題,由於尚未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因此沒能引起人們重視。但當引起足夠重視時,恐怕為時已晚。據調查每年由於人類活動,至少有三萬種物種滅絕。這一切的後果是人們難以想像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不是推向毀滅的進展?



    生物技術災難



    我們一方面在毀滅著自然物種,一方面又通過基因技術創造新物種。基因農作物可能更好吃、更有營養、基因治療可修復DNA……但其副作用可能也很大,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基因改造食品不安全,但確實會有不安全因素,例如演化出變異的微生物可能會難以控制。更為可怕的是,如果人類利用生物科技做壞事,例如製造像炭疽熱的病毒,甚至複製人類,種種生物技術衍生的後果,使人類很容易不知不覺就自我毀滅。



    粒子加速器災難



    這是許多科學家的共識,他們認為粒子加速器實驗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毀了整個世界。粒子加速器雖然對人類有益,例如治療癌症等,但其作為武器所具備的殺傷力和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基本相同,運用不當將使人類出現自相殘害的悲劇。



    奈米技術



    許多科學家相信,奈米技術可以使廿一世紀革命化,從而更新晶體管的製作方法,讓網際網路真正把人類引入資訊時代。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資訊時代中散布的不良訊息對人類精神思想的破壞力可能比核能還厲害,如果不善加利用,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機器人



    人類一直想製造出聰明的機器人,然而它們可能會取代我們,征服世界。至今能取代人的機器人並未出現,但有專家認為到二○四○年,機器人的智力會同人一樣,甚至更好,社會學家懷疑我們的文化,甚至人類這個物種可能因此消亡。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8:27]較少相關網路的災害喲!

    回覆刪除
  11. 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6:37]過關!

    回覆刪除
  12. 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6:54]過關!

    回覆刪除
  13. 1近視2不會互助3沉迷4越讀不好知識5認識不好人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6:16]過關!

    回覆刪除
  14. 1.有許多駭客2有時有病毒3有時會當機4跟家人互動時間不足5運動量減少
    [版主回覆06/13/2013 15:01:14]過關!

    回覆刪除
  15. 1.有許多駭客搶奪金錢2.人的關係疏離3.跟家人互動時間不足4.運動量不足5.會近視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7:44]過關!

    回覆刪除
  16. 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網際網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網際網路上真實姓名、職業、年齡、外表、生理反應都可以隱藏,具有高度匿名性,上網者由於其需求與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並不認為此舉有害,不知不覺之間造成沈迷(翟本瑞,1999)。由於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有些人會遺棄現實,轉於投向虛擬世界,對他們而言,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真實。網際網路溝通的匿名性,可讓人們從現實中逃脫出來,在逃離現實之際,也不知不覺發展出強迫行為或不當的網路使用,而依賴網際網路的程度到底是『嗜好』或已達『上癮』,端視網路使用是否擠壓了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而定。西方學者針對網路上癮,提出網路狂、上網狂、上網依賴、電腦成癮症、網路成癮症等名詞來區分一群因為沈溺於網路活動而妨礙現實生活的網路族(陳淑惠,1999/2000),若以Goldberg(1998)的看法,網路上癮為病態電腦使用失調,是指人們過度使用電腦,造成使用者困擾與不自在,進而產生生理的、心理的、人際關係上的、婚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功能上的傷害,或為了有更多時間上網,而劇烈的改變生活形態,減少一般肢體性的活動、不顧個人健康情形,為了節省時間上網而規避重要的生命活動、睡眠減少、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忽略家庭與朋友,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忽略職業及個人義務(Suler, 1998),網路過度使用及沈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使用者在離線時會覺得失落、焦慮、易怒,即使面臨離婚、失去工作、減薪等壓力亦在所不惜,甚至發展出網路婚外情;而吳齊殷(1999)認為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具有對人與人間關係的潛在破壞力,可能使人與其所生存的真實社會環境更加疏離;再來是有關責任的問題,許多個人藉化名之掩護,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對個人的強制性,追求網路人際關係帶來的滿足,或想藉電腦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斷的更換身份(ID)與遊走在不同舞台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蘊涵的責任(黃厚銘,2000),網際網路雖然塑造另外一個情感寄託的國度,卻也成為一個脫離真實世界的空間,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難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勇氣面對自我的人生,也就無法積極努力得到現實生活的滿足(魏心怡,2001);最後,有關於資訊氾濫的問題,Smith & Kollock(1999)認為網路群體幾乎只是為了資訊交換存在,而網際網路資訊更新過於快速且資訊氾濫,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資訊恐慌與心理壓力,在資訊過度發達的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寂(Riesman,1965);網路豐富的視覺化資訊,會吸引網路使用者不由自主的貪婪汲取,然而過度的吸收,導致無暇與缺乏自我的消化能力,反而容易失去自信心,造成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無助感(吳齊殷,1999;魏心怡,2001)。綜上所述,網際網路使用者可能因上網導致生活形態改變,忽略家庭及朋友、個人義務,造成現實社會的人際疏離、緊張焦慮與心理困擾,可能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造成影響。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5:56]過關!

    回覆刪除
  17. 1. 病毒
    2. 連線問題
    3. 電腦跳電
    4. 當機
    5. CPU問題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5:34]過關!

    回覆刪除
  18. 1智商變低
    2.會變成低頭族
    3.對身體不好
    4.頭腦沒想象力
    5.考試變爛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5:12]過關!

    回覆刪除
  19. 1. 睡眠減少
    2.忽略家庭與朋友
    3.視力減弱
    4.失去工作
    5.社交減少造成朋友減少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4:09]過關!

    回覆刪除
  20. 1對身體不好
    2頭腦變 壞
    3變成低頭足
    4沒有出去
    5沒膠朋友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3:56]過關!

    回覆刪除
  21. 1.視力變差
    2.互相不來往
    3.口語霸凌
    4.語言霸凌
    5.失去工作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3:37]過關!

    回覆刪除
  22. 1 cpu的問題
    2 突然當機
    3 電腦跳電
    4 連線問題
    5 病毒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3:23]過關!

    回覆刪除
  23. 會讓人
    1 只窩在電腦.平板前
    2會在網路上語言霸領
    3會失去工作
    4視力變差
    5會有電腦病毒
    [版主回覆06/13/2013 14:18:42]過關!

    回覆刪除

歡迎親愛的家長及同學們,將心中的想法…在此提出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