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網路作業~ 原住民篇


社會課本提到,祖先的來源有台灣的原住民、明清時代移民來臺的漢人、民國三十八年前後來臺的移民…請找出台灣原住民十四族的名稱並說明該族的特色。


11 則留言:

  1. 3.泰雅族:分布在新竹、苗栗、台中、南投、花蓮、桃園、台北、宜蘭
    太魯閣族:分布在宜蘭、花蓮
    撒奇萊雅族:分布在花蓮
    噶瑪蘭族:分布在花蓮
    阿美族:分布在花蓮、台東
    卑南族:分布在台東、屏東
    雅美族(達悟族): 分布在蘭嶼
    賽夏族:分布在新竹、苗栗
    賽德克族:分布在台中、南投
    邵族:分布在南投日月潭
    布農族:分布在南投、花蓮、台東、高雄、嘉義
    鄒族:分布在南投、嘉義
    魯凱族:分布在高雄、屏東、台東
    排灣族:分布在屏東、台東

    [版主回覆02/21/2013 23:36:14]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2. 魯凱族:


    百合文化 ,木雕,石雕,琉璃珠,陶壺,青銅刀,紋手,鞦韆文化,羽毛飾權,華麗的刺繡服飾,月桃編,藤編,竹編,花草頭飾,石板屋,蝴蝶紋,巴冷公主人蛇戀傳說,階級制度,敬重百步蛇、雲豹,鼻笛,長子繼承制度。


    排灣族:

     木雕,石雕,陶壺,琉璃珠,青銅刀,紋手,紋身,羽毛飾權,華麗的刺繡服飾,編織,藤編.,竹編,月桃編,花草頭飾,石板屋,鼻笛,夾織,祖靈百步蛇崇拜,世襲制度,階級制度,祖先起源傳說的強調,長嗣繼承制度。


    布農族:

     八部合音,無頭目長老為首的社或組織,父系氏族,曆法,敬重小米,百步蛇為友,射耳祭。


    泰雅族:

     織布,紋面,藤編,口簧琴,貝珠衣,以父系為主,嚴謹的GAGA規範。


    阿美族:

     母系社會,野菜文化,歌曲與舞蹈型態繁複,樹皮衣,嚴密的年齡制度。



    賽夏族:

     藤編,紋面,紋身,矮靈傳說,代表氏族的肩旗與臀鈴,自然意象的姓氏,織布,貝珠衣,父系社會。



    鄒族:

     鞣皮技術,嚴密家庭制度,庫巴(男子聚會所),父系氏族,凱旋祭,南鄒子安貝祭。



    卑南族:

     母系繼承,戴花環,刺繡,夾織,少年會所訓練-巴拉冠,年祭、猴祭。



    達悟族:

     飛魚文化(食用、祭典),大船文化(花紋圖騰、造船出海禁忌),拼板舟,丁字帶,織衣,捏陶,金銀器打造,海貝飾品,父系祭嗣。



    太魯閣族:

     紋面,織布,口簧琴,木琴,藤編。


    邵族:

     父系社會,杵音,公媽籃(祖靈籃),追鹿傳說。



    噶瑪蘭族:

     母系社會,香蕉絲織布。


    撒奇萊雅族:


    母系,有年齡組織(五年一階),劍竹飾品,火神祭。



    賽德克族:


    口簧琴,竹編,編織,織布夾織,嚴謹的WAYA規範。
    [版主回覆02/21/2013 23:35:44]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3. 阿美族、泰雅族、雅美族、賽夏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鄒族、邵族、葛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族。
    [版主回覆02/21/2013 23:34:30]過關!

    回覆刪除
  4.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官方列出了14個原住民族群

    阿美族
    排灣族
    泰雅族
    布農族
    魯凱族
    卑南族
    鄒 族
    賽夏族
    達悟族
    邵族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賽德克族
    [版主回覆02/21/2013 23:32:19]過關!

    回覆刪除
  5. 台灣原住民:
    此次我們參觀的是常設展覽中的“台灣的先住民展示區”,台灣的先住民展示區分為二區:史前文化區,原住民文化區,由館內志工向我們解說。
    台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台灣原住民在台灣的活動已有數千年之久,日治時期以前居住於台灣的漢人將屬於台灣南島民族的人稱之為“番”,並將與漢人的熟稔程度不同,分類為“熟番”與“生番”,至日治時期改作“蕃”,當時的人類學者並根據人類學區分其為9個不同的部族。
    牡丹社事件是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出兵攻擊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中國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徵台之役。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改稱台灣原住民為山地族,山地人,山地同胞或山胞。1994年為回應原住民運動要求正名的呼聲,正式於“中華民國憲法”中改山胞為原住民。2000年,“中華民國憲法”第六次增修時又再度改稱為原住民族,以賦予各族民族的地位。
    2000年之後,台灣政府的原住民政策有重大改變:2001年,中華民國政府首次突破沿襲自日治時期已久的9族的分類方式,承認邵族的民族地位。至今共有14族為官方所承認的原住民族。但亦有人認為使用“先住民”一詞較原住民更為貼切。因為:原住民可能並非“原生”於台灣島,與客家人,鶴佬人等皆是移民到台灣而來,只是時間先後有所區別而已。惟澳洲有學者經語言,文化比對後認為,台灣極可能是散佈於南太平洋各島嶼之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台灣的原住民主要可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目前2008年經政府認定的台灣原住民有14族,第14族是賽德克族,人口最多的是阿美族,人數最少的是邵族(不到300人),分佈最廣的是泰雅族,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是從泰雅族分出來的,原本泰雅族是人口第二多的,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兩族正名之後,泰雅族變成第三大的族。

    阿美族:母系社會,主要分佈在花東縱谷以及東海岸平原一帶,包括花蓮縣,花蓮市,台東市,屏東縣等地,豐年祭是阿美族最重要的祭典,大約在每年七,八月間。
    排灣族:位於大武山是祖靈發祥地,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南端東西兩側延伸到恆春半島。五年祭是人神盟約的祭典。傳統的石板屋已不易看見。
    泰雅族:散居於台灣中,北部山區,包括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一帶,為原住民族中分佈縣布最廣的民族,包括台北縣烏來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縣,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苗栗縣泰安鄉,南莊鄉,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等。紋面是泰雅族人的傳統習俗,主要意義是族群識別及成年的象徵。目前只剩下祖靈祭還如期舉行,時間大約每年七月小米收割以後,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決定。由於社會的變遷,從傳統生活走入現代化的生活。
    布農族:典型的高山民族及狩獵民族,傳說玉山為其發祥地,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兩側。為嚴格的父系社會,是台灣南島語族中唯一實行大家族制的民族。布農族人舉行小米播種祭,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發展出世界知名的八部合音,為台灣原住民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民族傳統音樂。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其中射耳祭是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
    卑南族:主要集中在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亦屬母系社會,傳統的猴祭,大獵祭都是在年底開始持續到跨年,合稱為年祭,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現在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收穫祭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程海祭。
    魯凱族: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縣及台東縣卑南鄉,金峰鄉等地。收穫祭在每年的八月份舉行。女性在服飾上以百合花飾的佩戴代表貞潔最為特殊。
    鄒族:分佈於至山西側,自稱為Tsoa即人的意思。戰祭是屬於全部落性的盛大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個別舉行。鄒族擁有鞣板技術,近幾年來以生態保育區之复育工作聞名遐邇。
    賽夏族:主要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與苗栗縣界,社會組織是父系社會,同氏族的家族會組成反映地域基礎的氏族祖靈祭祭團。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典,祭祀傳授族人農耕技術的“大隘”族矮人,選在秋季農作物收成的月圓時刻舉行,兩年一祭,十年一大祭。
    雅美族:唯一的海洋民族,位於台東縣東南方海域的太平洋山,舊名紅頭山嶼,因為島上盛產蘭花而更名“蘭嶼”,台灣第二大離島,屬台東縣蘭嶼鄉,住屋一半在地上稱為半穴居,為避免颱風侵襲而發展出特殊的居住型式。父系世系群,漁撈是雅美族男子最重要的生計活動,因此全年的歲時祭儀大多環繞在捕撈飛魚的活動上,所以不但發展出相當進度的造船技術,宗教儀式也離不開造船和捕撈飛魚的活動。大船下水典禮是全島的盛事,其中?船儀式是最關鍵的場面,船主及青年們穿著丁字褲,在大船四周舉行驅逐惡靈的儀式。飛魚招魚祭在每年二,二月舉行,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血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
    邵族:目前原住民族中最少數的一族,當初祖先追逐白鹿,最後落腳在浦子(現在日月潭土亭半島),主要分佈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附近,清朝通稱為“水沙連番。”豐年祭是邵族所有祭儀中最隆重的,農曆七月底會先釀酒以作儀式之用,年祭開始前夜以擊杵音通報年祭即將開始,族人必須選出爐主,並由女性祭司“先生媽“蒐集各戶的”公媽籃“祭拜。邵族人漁撈生產在生活人極為重要,族人發展出許多捕魚的方法,如:浮嶼誘魚法,岸邊魚筌誘魚法,釣魚法及刺魚法等。由於生活的變遷,遊憩觀光成為邵族人重要的經濟來源。
    噶瑪蘭族:被認為是原住民族中唯一個平埔族群,現今花蓮地區噶瑪蘭族較集中,所以除了蘭陽平原外,主要是在台東縣長濱鄉,花蓮縣豐濱鄉等地,是一種母系社會。
    太魯閣族:主要分佈在花蓮縣秀林鄉等地,太魯閣原意是指山坡地上的台地,太魯閣族的稱呼是族人在生活之中自然形成的。父系的社會,命名法則是採父子聯名制,子女聯父名於自己的名字之後。“彩虹”是太魯閣族人心靈的圖騰。祖靈祭是重要的祭典。
    撒奇萊雅族:2007年1月17日通過撒奇,日治時期被歸併為阿美族一支,文化與阿美族相似。
    賽德克族:2008年4月23日正式通過為第14族,長期被歸類為泰雅族,文化表現與太魯閣族相似。

    [版主回覆02/21/2013 23:31:32]查得很好!
     

    回覆刪除
  6. 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
    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
    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賽德克
    [版主回覆02/21/2013 23:30:04]過關!

    回覆刪除
  7. . 賽夏族簡介
    賽夏族的祭典中以矮靈祭最為知名。矮靈祭是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而這項祭儀三天三夜的歌舞是賽夏族人精神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賽夏文化的表徵。矮靈的核心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很久之前,有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曾與賽夏族共處,但會教導賽夏族人耕種的矮人們同是也令族人很頭痛的一群人,因為小矮人們會調戲婦女,使婦女們不堪其擾;族人們的積怨就在一次調戲婦女的事件中爆發,用設陷阱的方式讓矮人掉落山谷而喪命。之後賽夏族就開始歉收並且鬧饑荒,族人皆認為是死去的矮人們在作祟,所以就舉辦了矮靈祭來請求矮人們的赦免。因為對矮人既愛又怕的心理,導致矮靈祭的氣氛並不像其他族的豐年祭一樣活潑熱鬧,取而代之的,反倒是種哀傷又肅穆的情緒在圍繞著,貫穿了整個儀式的進行。傳統上矮靈祭是分做南、北兩個祭團在進行的,但若從儀式的意義來說,是整體性的、超越姓氏和地域界限的;整個祭儀分成五大部分,包括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和送靈。除了傳統的祭儀之外,也深受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像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祖先崇拜等,使的原本沒有"神"這個概念的賽夏族人也開始轉變。土地公在客家人中被稱為"伯公",有些地方是以石頭做為代表,而三山國王也是客家人供奉的地域守護神,但由於賽夏族長久與客家人混居,因此在客家人有宗教活動的場合時,賽夏族人也會參與。 雅美族簡介
    居住於蘭嶼島上,遠祖是最遲於八百年前,就從菲律賓北部巴丹群島、屬於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遷居的人群;雖然台灣島上的原住民也同屬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但在文化的表現上明顯的與其他各族不同:他們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缺乏釀酒性飲料技術的、沒有獵首及紋身習俗、不使用弓箭等等,是台灣原住民中極特別的一群。傳統的雅美族社會中有三個主要的共作團體:漁船組、粟作團體和灌溉團體。以漁船組為例,每一組擁有一艘由全體成員共同建造的六人、八人或十人大船;當飛魚祭來臨時,同一組成員共同舉行儀式、遵守禁忌、捕捉及分享所獲的洄游魚類。它是種自願性團體,但他們的成員彼此間的親屬關係幾乎都包括在雙邊親屬內,隨著時間的流逝,成員的血緣關係會越來越疏離,原本的船組會發生瓦解的現象,因應的方式即是另外再成立數個新的、成員彼此關係較近的團體。現今在雅美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共作型式就是集資購買漁網,出資者共同使用漁網並分享所得;這種團體的大小不一,在朗島約有三個這樣的漁網組,所有的男子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近來由於有機動魚船的傳入,導致如果要使用的話必須採輪流使用的方法,同時也會打破漁網組的界限,改採全體一起工作;出海時三個漁網組的網都會輪流被用到,當使用到某一漁網組的網時,不論該組的成員是否有隨船出海,都有權利分享該次出海的所得。
    歲時祭儀由於小米不再生產有了改變,粟祭儀多已停止,以下我們就以主要的飛魚祭做約略的介紹。飛魚祭主要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出動大船有關的儀式,其次為小船的儀式,最末是結束漁祭的儀式。
    10. 邵族簡介
    在先前的認定中,往往沒有將邵族和鄒族做一明確的劃分,主要的原因是在於邵的起源神話中,邵族祖先為了追逐白鹿,而從阿里山到今日的日月潭邊,之後定居在那;阿里山是鄒族的聚居地,又加上邵(Thao)和鄒(TSOU)的語音相近,因此從日據時代開始,邵族就被認為是鄒的一個亞族,國民政府延續了這樣的概念。直到最近,在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證明下,邵族被認定為台灣原住民的第十族。生活在日月潭這個觀光區的邵人,人數僅佔日月村的五分之一;加上大坪林地區,總人口數不到三百人;在強大漢文化的包圍下,邵人仍維持著他們傳統的文化,公媽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11. 噶瑪蘭族簡介
    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十五年來,噶瑪蘭族人為爭取復名,四處向地方、中央政府陳情,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噶瑪蘭族人動員族中耆老、婦女、青年,無畏舟車勞頓,也不惜將神聖私密的kisaiiz(除瘟祭)公諸於世,到台灣各地表演,為的只是讓一般大眾、政府見識我們的存在,早日完成復名大業,無愧於在流離失所中黯然死去的祖先。
    12. 太魯閣族簡介
    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 被政府認定為一個民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甚少來往。

    [版主回覆02/21/2013 23:15:56]哦,其他答案在此…答得很完整^_^
    過關

    回覆刪除
  8. . 撒奇萊雅族簡介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約一萬多人。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第二個特徵即是以男性為主體的年齡組織。男子在通過成年禮後即接受一個級組的專名,並且終生不會改變,而他們的長幼地位和社會責任,會隨著全組晉升而循序變更;組織以會所為中心,完全將女子排除在外。
    14.賽德克族簡介
    賽德克族(Sediq),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8年
    [版主回覆02/21/2013 23:09:32]另外其他12族呢

    回覆刪除
  9. 1、阿美族:(祭典:paklag 捕魚祭)

    2、泰雅族:(祭典:豐年祭)

    3、布農族:(祭典:打耳祭)

    4、賽夏族:(祭典:矮靈祭

    5、排灣族:(祭典:五年祭 / 陶舞)

    6、魯凱族:(祭典:百合花舞)

    7、達悟族:(祭典:頭髮舞)

    8、卑南族:(祭典:長老盛裝參加祭典)

    9、鄒族:(祭典:戰祭)

    10、邵族:(祭典:杵音)

    11、噶瑪蘭族:(祭典:海祭 / 豐年祭)

    12、太魯閣族:(祭典:演奏木琴)

    13、撒奇萊雅族:(祭典:獵首祭 / 巴拉瑪火神祭)
    14、賽德克族:(祭典:播種祭 / 收穫祭)

    西拉雅族
    積極向中央爭取成為,台灣原住民族 第 15 族


    [版主回覆02/21/2013 23:07:01]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10. 分別為:
    泰雅族、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達悟族)、

    賽夏族、賽德克族、邵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

    排灣族

    [版主回覆02/21/2013 23:06:37]很好,特色呢?

    回覆刪除

歡迎親愛的家長及同學們,將心中的想法…在此提出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