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網路作業~ 水圳灌溉篇


早期,先民在開墾時…農民沒有池塘或圳導的設施,往往只能等待下雨,靠天吃飯…


請試著舉出台灣近三百年來,重來的水利工程及水圳成就。


7 則留言:


  1. 道光年間(一八二四至一八五○年)的開拓,在滿清據台時期台灣水圳建設的後期,以鳳山縣下「曹公圳」築成的前、後期最為出色。鳳山縣九曲堂原來早就有從下淡水溪(今稱高屏溪)引水灌溉的新舊二圳。舊圳水路共四四條,灌溉了五個村莊共有二千七○八甲的田地。新圳水路共四六條,也灌溉附近另外的五個村莊共有一千五○○餘甲,總稱為「五里圳」和「五鳳圳」。

    一八三七年(道光十七年)曹謹任鳳山知縣時,將原有的五里圳、五鳳圳改為兩個大水池,費時五年,灌溉了附近的田園,這沿用到日據時代,新的灌溉設備完成之後,才被毀壞。

    瑠公圳

    清朝乾隆元年,漳州人郭錫瑠先生 (即瑠公) 為了解決灌溉水量不足的問題,才集合佃農開鑿新的河道。瑠公發現位於今日的松山、大安、中山區的荒地非常具有開發潛力,在經過實地勘查後,瑠公於清乾隆五年導引新店溪支流青潭溪水,開始進行開圳工作;沿途山巒起伏、叢林峻石,非但倍極艱辛,而引水跨越景美溪,更是技術與智慧的考驗。瑠公變賣所有的家產,籌得兩萬餘銀兩,由過橋坑導引南、北勢溪匯流的水量,終將溪水引至大坪林池塘蓄存。



     



    日本據台之後,由於瑠公圳灌溉區域剩餘水源頗多,因此日本人將許多私設埤圳併入瑠公圳,引用其充沛水源,潤澤其他田地。經過後期的改善與擴充,瑠公圳的規模更加龐大,幹線與支線加起來總共長達60公里

      



    民國五十年代以後,隨著臺灣逐漸邁入工商業社會的腳步,台北市快速發展,除人口激增,都市用地之需求亦日增,絕大部份的水田變為建地,許多農業用地也都漸漸變更為商業或住宅用地;由於灌溉面積減少,灌溉之渠道大多變更為都市排水路,或是為停車或交通等用途而加蓋,使得瑠公圳在台北的農業灌溉價值漸漸消失,反而成為髒亂惡臭的大水溝。原本交錯縱橫、綠茵垂柳的景觀,也漸漸喪失了原有的風貌。現在在台北縣內,新店溪碧潭圳頭,還有一段至景美溪約五公里的渠道,是保留較完整的瑠公圳原貌,附近僅有不超過三百公頃的農田在繼續使用。至此,瑠公圳可說是功成身退了。



    圳就是農民賴以灌溉的水渠

    曹公圳

    灌溉範圍包括高雄縣大寮鄉,林園鄉,鳳山市及小港,三民區鐵路沿線直達愛河,以北包括鳥松鄉,仁武鄉,高雄市左營區,鼓山區。鳳山知縣曹謹是河南省河內縣人,道光17年(1837)擔任鳳山知縣,到任之初,就遇上乾旱,於是四處查訪,巡視到高雄縣九曲堂附近時,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溪水充沛可資利用,便派人著手計畫修築灌溉農團水利,當時就稱五里舊圳,不久,兵備道兼提督(當時台灣最高行政長官)熊一本前來勘查,對此水利工程十分讚許,於是將其命名為「曹公圳」。

    瑠公圳

    是台北盆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乾隆5年(1740)由郭錫瑠父子所開鑿,歷經番害及地形險要的影響,歷時22年才完成,目前瑠公圳其實包括了霧里薜圳、原瑠公圳、大坪林圳三大系統。瑠公創金順興並集眾開鑿水圳直到乾隆27年完工,當時稱為金順興圳,並建有一木製渡槽跨過景美溪到達景美,稱為木梘。明治40年(1908)日本人認為目梘有礙水流,且不堅固耐用,於是將其拆除改建水泥橋,稱為瑠公橋。

    八堡圳

    八堡圳原名施厝圳,當時兵馬指揮施世榜所開鑿,清康熙48年(1709)施世榜在巡視彰化東南境時,發現地形平坦卻為荒埔,乃倡議籌資開鑿埤圳,並在二水鄉鼻仔頭附近,引取濁水溪水灌溉八堡農田,共費時10年方告完成,因水源取自濁水溪也稱為濁水圳。
    [版主回覆10/04/2012 14:19:33]過關!

    回覆刪除
  2. 現水圳風華─曹公圳的水資源活化與再利用
    文、 攝影/ 鄭溫乾
    鳳山赤邑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前言
    台灣中央山脈西南尾閭的高雄平原,自清朝道 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以來,流著縱橫交錯的藍色水脈,滋潤著曾經是乾涸的土地,使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翻身脫離飢荒的夢魘,現在有二百多萬人口 還直接或間接受到她的潤澤,這就是高雄平原的母親之河—曹公圳。
    本文將從曹公圳的歷史起源,探討未來將面臨的曹公圳水資源再利用問題,藉由新的議題,不但因而延續曹公圳的生命,也開創曹公圳水利的第二個春天︰建 構高雄平原綠與水的生態廊道。
    曹公圳的歷史源頭
    提起高雄地區的農田灌溉水圳 「曹公圳」,我們不會忘記她的「創辦人」—曹謹。曹謹字懷樸,河南省河內縣人,民間尊稱曹公。

    曹公圳灌溉區域位於南台灣高雄平原海拔20 公尺以下的農地,上游的九曲堂(亦作九曲塘)抽水站為其源頭,水圳幹線順著地形落差,分三條主幹分布在高雄平原的北、中、南三區;北區屬曹公新圳灌溉區、 中區屬曹公舊圳灌溉區、南區屬大寮圳與林園圳灌溉區。
    曹公圳灌溉區域,北以後勁溪東延至嶺口為界;西及西南側止於台灣海峽;南方則以犁頭狀三角尖止於高屏溪口。灌溉全區略呈等邊三角形,涵蓋高雄市(旗 津離島除外)及高雄縣的鳳山市、鳥松鄉、大寮鄉、林園鄉、仁武鄉、大社鄉等行政區。
    曹公圳的誕生,起源於清朝道光十七年農曆正月,剛上任的鳳山縣知縣曹謹,就碰上前一年發生的嘉南地區大旱,嘉義、台灣、鳳山三縣接壤區域一百多華里 鬧飢荒,閭閻嗷嗷待哺,宵小盜匪猖獗,引發嚴重的民食與治安問題。知府熊一本於府城初次接見曹謹時,面囑他兩項任務︰「足食」、「弭盜」。
    曹謹回到鳳山縣城,第一次踏上南台灣這片土地的他,面對乾旱的大片農田,以及嗷嗷待哺的百姓和敗壞的社會治安,想起長官熊一本的付託,亟思解決之 道。

    經過約兩個月的民情訪談之後,有一天,他率著隨從來到現在的高屏溪(昔稱「下淡水溪」) 的九曲堂岸邊,看到河床潺潺流水,不禁嘆道︰「是造物者之所置,而以待人經營者也,奈何前人置之而不理,毋乃暴殄天物歟!」於是召集巧匠與地方仕紳,商議 開圳,以解決地方上自古以來的荒旱大患。
    計畫擬定之後,發動大批民力分段同時施工,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靠著人力與簡單的鋤 頭、畚箕等農村工具,掘圳四十四條,總長度約一百三十多公里,成為南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南高雄的鳳山、小港、前鎮一帶農田。從此由看天吃飯的「看天 田」,變成一歲兩熟的高級水田,面積三千一百五十甲,史稱「曹公舊圳」。
    朝廷嘉勉曹謹開圳辛勞,派知府熊一本親自到鳳山縣驗收成果,熊一本感動之餘,徵得地方民意,命名為「曹公圳」,並親自撰寫「曹公圳記」回報朝廷。
    開圳期間,雖然發生諸多民俗忌諱與風水困擾的工程問題,經曹謹善意溝通與協調,巧妙的化解阻撓,並且在公務之餘,經常到各地開圳工地,與工人談笑噓 寒問暖,慰問有加,工程得以順利在次年冬天竣工。
    曹公圳成為清朝政府統治台灣期間,唯一由官方主導,至今還在使用中的大型水利工程,與彰化「八堡圳」、台北「(王留)公圳」並稱台灣三大古圳。
    光緒十八年,鳳山舉人盧德嘉纂修的「鳳山縣采訪冊」讚曰︰「自是而後,踵行者眾。鳳山水利之興,實肇於此。」鳳山民眾感念曹公開圳德澤,於咸豐十年 ﹙西元1860年﹚,主動在鳳儀書院東側,設立三開間的「曹公祠」。
    其後,道光二十一年再度發生乾旱,曹謹於七月時奉派調升淡水廳同知,臨行前捐俸銀三千兩,囑咐曾經參與舊圳工程的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 治﹙赤山里人﹚,另自舊圳九曲堂源頭上方三百公尺處開新圳,經大樹、鳥松、仁武、大社、楠梓,接後勁溪出海。
    工程自道光二十二年施工,二十四年完工,仍以紀念曹公,命名為「曹公新圳」,灌溉面積二千零三十三甲。新、舊圳合稱「曹公圳」。


    曹公舊、新兩圳先後完成,使高雄平原由一歲一熟的看天田,成為一歲兩熟的上等腴田,從下文先民歌頌曹謹之詞,可見一斑。
    台灣府學教諭劉家謀詠「曹公圳」詩:
    誰興水利濟瀛東,旱潦應資蓄洩功;溉遍陂田三萬畝,至今遺圳說曹公。
    鳳山縣生員謝苹香「鳳山竹枝詞」:
    新陂水與舊陂通,終歲無憂旱潦逢;種得水田三百頃,家家雞黍拜曹公。
    日治時期,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十月竣工的大寮圳,以開發高屏溪河灘地為目標,構築大寮至林園堤防,使河灘成為內陸新生地,自曹公圳上游引 水,灌溉面積一千八百五十餘甲。
    高雄地區受惠於曹公圳的農田,最高紀錄達一萬三千餘公頃,目前還有六千餘公頃的灌溉面積。
    面臨轉型的曹公圳
    曹公圳的源頭來自高屏溪,曹公 圳又是挹注高雄平原所有溝渠、埤塘、溪流的母河,一百多年前,曹謹知縣曾經喟嘆這是上天的禮物,不去好好利用,就是暴殄天物。站在現代人的立場,拜科技發 達之賜,水資源的再利用,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就像早期的竹材,充作竹竿、竹藝、建築材料之外,經濟價值不高。燒成竹炭之後,幾百種新材料應運而生,竹炭使 得竹材的身價翻身。
    曹公圳現在正面臨轉型與再利用的叉路口。曹公圳水系將高雄平原的埤塘、湖泊連為一體,灌溉區域內現存湖泊,面積較大者有:澄清湖(大貝湖)、蓮池 潭、金獅湖、七番埤、黃埔湖(總舍埤),其中以澄清湖及蓮池潭為名聞遐邇的風景區。
    其餘在清末「鳳山縣采訪冊」中有記載的多遭填土改作他途,諸如:內惟埤、本館埤、寶珠溝埤、阿彌陀埤、田寮埤、菜公埤、草衙埤、草埤(小貝湖)等。
    曹公圳靠九曲堂抽水機組,輕易的將高屏溪水導入高雄平原,與早期一年一次在堤外築壩的艱鉅工程,不能同日而語。曹公圳水資源的活化與再利用,就是要 以突破與創新的觀念,充分發揮水資源的效益,不再侷限於灌溉農田的水圳,或是區域排洪道的基本功能。
    那麼曹公圳如何發揮最大效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一、歷史的身軀—曹謹事蹟,二、城鄉的風貌—圳道,三、流動的水脈—活水,這三方面著手。
    [版主回覆10/04/2012 14:18:15]過關!

    回覆刪除
  3. 白冷圳是新社地區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亦是供應新社地區的主要水源,堪稱是新社鄉的「生命之泉、大地之母」。

    白冷圳社區涵蓋新社鄉全部十三村,灌溉面積四千公頃左右,居住人口約三萬人,居民生活主要經濟以農業生產收入為主。回顧七十多年前,新社鄉是一片乾,日本人為了發展蔗苗養成所(現今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培植優良蔗田繁殖體系,成就當時糖業經濟王國,花費104萬日圓(約今台幣12億元左右)鉅資興築白冷圳,歷時三年六個月(西元1928年~1932年5月)完工。全線由大甲溪上游海拔552.9公尺之白冷圳進水口起至新五村圓堀海拔530.3公尺終止,全長16.6公里,高低落差僅22.6公尺。翻山越嶺,利用自然壓力從一處高地將水送到另一處高地,沿線循山腰峻坡建造,主要構造物有進水口制水井,22座隧道(最長2.2公里),14座渡槽,3座倒虹吸管,擁有水利工程中各種建物之精華,其中抽藤坑2號倒虹吸管為遠東地區最大最長之倒虹吸管,現今不僅列為本縣歷史建築第一名,亦於全國百景歷史建物票選名列前矛,進水口管制井,五號渡槽亦列入歷史建築物。所以隨著時代變遷,白冷圳影響所及,不只是昔日扮演水源灌溉的角色,早已造就新社地區近代的歷史文化演進,同時也將昔日看天生產的瘠地旱田變成肥沃添壤,使農村整體生計轉為富裕。

    白冷圳孕育造就新社人七十多個歲月,然而在已超年限使用,早就殘破不堪,又遭受921大地震的重大摧殘,全線是柔腸寸斷、體無完膚,雖然台中農田水利會奮力搶修,勉強斷斷續續
    供水,但已嚴重影響居民生計,地震後翌年(民國89年4月)居民深感事態嚴重,加以深入瞭解,才發現白冷圳是台灣唯一的官方水圳,其隨著時代政權轉移產權,營運管理產生錯綜複雜的問題,導致未有相關單位提出重建計劃。因此社區居民凝聚危機意識,進而激發社區熱心人士的力量,並獲得立法委員林豐喜的協助,積極推動「白冷圳復活運動」成立「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更加凝聚重建白冷圳的堅定意識,終





    [版主回覆10/05/2012 14:00:42]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4. 身為長期田野調查曹公圳的一員,後農業時代,台灣這片土地上,河川與水圳長年以來,沒有受到妥善的對待,與河川爭而造成洪水反撲,與水圳爭地而造成市區逢雨必淹水。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地方上主政者與民眾難道還要繼續執迷不悟下去?


    高雄都會區原本阡陌縱橫,曹公圳網絡密佈的的農村景象,是老一輩共同的記憶。現今都會區的的曹公圳,已達名存實亡地步。以高雄平原為例,在農地演進成都市計劃用地的重劃階段過程中,圳道不是填平,就是變成都市計劃的排水溝,水利會因此取得參與重劃的抵費地,原來只供灌溉通水的圳道地價大翻身,成為後農業時代水利會變賣抵費地,以挹注會務的資金來源。


    當外來人口愈來愈密集的時候,當初是小橋流水的新社區,現在已感覺到社區的開放空間愈來愈狹小。少數社區內殘存的水圳,通水期間是灌溉水圳,停水期由於沒有水源稀釋,髒臭的排水溝,與住戶為鄰,此時的水圳頓成大家厭惡的「臭水溝」,此次事件爭議的鳳山市區護城河就是明顯的例子。


    拾回人與水、土地的親密接觸,藉以推動城鄉新風貌,創造寧適自然及美麗的親水環境,是新一代都會區新移民的願望。


    曹公圳水系是高雄平原的藍色動脈,在過去農業經濟時代,它的角色是灌溉功能。現在進入休閒與服務業的時代,曹公圳應該有更多元化的轉型空間,藉機轉型,擺脫灌溉水圳的傳統營運模式。

    [版主回覆10/05/2012 14:00:15]過關!

    回覆刪除
  5. 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引大湖口溪之水入圳以供灌溉;到了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五月之前,仍舊延襲原先所採取的一般取水方式,水源來自大湖口溪,但因源於山稜挾峙山谷之中,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甚至河床平時無水流,但遇洪水便遭砂石埋入進水口。

    昭和五年﹝1930年﹞當時臺南州斗六郡部古坑庄監視所於是由當時斗六郡守和水利組合出資建築固定堰堤,以灌溉附近單期作田三八○公頃;事後並在附近興建『堰堤改修竣工紀念碑』。

    然而依照當時碑文記載構築堰提之做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在於雨季過後大量淤沙阻塞取水口,甚至後來崩壩潰決危機;因此昭和十二年﹝1937年﹞乃重新更改設計為進水塔之豎井於溪床之中,並以暗渠通過溪床底部以連結原有水路;因取地表雨季降水逕流滲透補助,使得枯水期可利用所蒐集潛流增灌八十公頃第一期作,而成一年兩作區。一方面供應農民蔬果之栽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本區更為斗六糖廠責任原料區之甘蔗栽培地,以及大量的菸草種植原料地,即便是二次戰後國府來臺亦是,然而此一紀念碑卻於民國八十年左右遭到原先在大湖口溪河床開採砂石的砂石車和挖土機撞倒斷成三截,如今仍深埋當地,只勉強露出『崁頭厝』三字。

    戰後國府來臺,為加強取水需求增加農作面積,於是分別又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和四十一年﹝1952年﹞增建集水暗渠各一座,長50公尺,以鋼筋混泥土築集水井一處,而後再此四座集水豎井予以週邊連結,使得供水量增加並擴大灌溉面積至485甲之多;除此之外更可供應附近崁頭厝庄【永光村、永昌村】之民生日常用水,使之獲得解決。

    空間特色:

    位在跨越大湖口溪的光華橋下方,也是大湖口溪自草嶺村番仔坪倒孔山【堀坔山】發源之後,流經華山村﹝大湖底﹞,為流進平原地帶坡度較緩之處區域。因此該水圳所在位置其東側和北側為山所阻,此後便匯入石龜溪、三疊溪。

    人文特色:
    此處在歷史發展上早期為南島原住民所活動之獵場,甚至是據清康熙年間所編纂《諸羅縣志》所載為草嶺石壁一帶為現今鄒族奇冷岸社社址,而山下則為其漁獵場所,另一方面,平原地帶則是平埔原住民族他裏霧社活動漁獵的場所。再透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曾編纂《笨港古文書選輯》內容,更進一步佐證當時漢人移墾臺灣初期向原住民族贌耕的情形。

    清雍正年間便有自中國大陸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南靖縣、昭安縣等地渡海入墾的客家族裔,尤其是分布在大湖口、大湖底、嵙角、龜仔頭等地一帶;然而此些客家族裔的後代在歷經清領時期的械鬥、遷徙、通婚,乃至於日治臺灣五十年的歷程,如今八十歲以下者幾乎少有人曉得自身先組為客家人的身分。當地在林爽文和戴潮村事件時,更是激烈戰鬥的戰場之一。

    即使是到了乙未割臺之後,更因為此處和鐵國山大坪頂抗日事件不斷,在一場嘉義廳崁頭厝支廳所舉辦的歸順式會場更爆發了『崁頭厝大屠殺』,又稱為『崁頭厝事件』,因而在崁頭厝圳的光華橋一帶便有許多早期的義民祠或百姓公廟。

    產業特色:

    此處之產業特色多數以務農維生,其中最大宗者為種植綠竹筍、烏腳綠竹筍和柑橘類的水果。


    日治時期因鄰近大林糖廠和斗六糖廠,因而許多土地亦屬當時製糖株式會社所有之甘蔗種植區;除此之外,更種植許多菸草以供應製菸工廠,也因而在附近直到現今仍有將近幾百座的菸樓,但隨著菸酒公賣局改制為菸酒公司之後,許多原先靠契作菸田維生的便因而導致農地休耕閒置。


    然於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整個古坑鄉,尤其是過了光華橋一帶往華山、桂林等村的方向,卻新興起許多景觀咖啡座。


    目前發展問題
    因景觀咖啡座的興起,而導致許多果園或竹林被砍伐,導致原先在雲林縣古坑鄉分布作為密集的諸羅樹蛙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近年來甚至數量減少嚴重。
    此外光華橋下大湖口溪河床在長年砂石業者假疏浚之名盜採砂石嚴重,導致往華南村和梅山鄉方向的區段形成坑坑谷谷的樣態;加上近來編列龐大治水預算又被列為整治溪流,結果又將光華橋以東上游區段的砂石挖走。


    另外湖山水庫興建計畫,政府所公佈的計畫圖中,一旦湖山水庫興建完工,整個古坑鄉將被劃入『水質水源水量保護區』;然而中央經濟部水利署與古坑鄉公所卻長期對古坑鄉民宣稱湖山水庫的興建,可以促使年輕人回流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地方觀光旅遊發展,更導致許多外地人士在古坑鄉大肆炒作地皮。

    願景
    崁頭厝圳所在光華橋下之大湖口溪,在未過光華橋往華山村方向東轉上坡便可到達慈光寺所在的『劍湖』即使乾季水位亦無乾涸見底,可見其周邊地下水豐沛之處;此外崁頭厝圳夏季豐水期從圳道大量流出的水目前除少數附近住戶作為舀水澆花和小田地外,幾乎全數流掉而無其他利用居多。

    而沿著上坡道路兩旁,到了每年六七月更開滿了紅色的臺灣山櫻花;到了秋季河床乾涸之時水圳依舊有水,河床上仍可看見白茫茫一片的甜根子草,甚至有紅冠水雞和鷺科鳥類出沒,實為一處良好之賞鳥地點。


    [版主回覆10/05/2012 13:59:16]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6. 水圳巡禮:曹公圳

    曹謹是河南省河內縣人,西元1837年被派往台灣,擔任鳳山縣的知縣。到任之初,就遇到鳳山縣乾旱,使得收成欠佳;因此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曹謹便四處訪察民情,結果他發現,此地雖然平原廣闊,卻沒有水利設施,難怪一遇到乾旱,就沒收成。有一天,他巡視到高雄縣九曲堂附近時,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溪水充沛,忽然靈機一動,便派人著手計畫修築灌溉農田的水圳,以便解決百姓乾旱飢荒的問題。

    皇天不負苦心人,這套灌溉系統歷時兩年終於完工。雖然一開始曾遭到部分鄉民反對,但圳溝鑿通之後,許多地區都得到灌溉的好處,大家便非常歡迎。不久,兵備道兼提督(台灣最高的行政長官)熊一本前來勘查,對曹謹興建水利的功勞十分讚許,於是把這一整套水圳命名為「曹公圳」,還刻碑紀念呢!幾年之後,原來的曹公圳水源已不夠灌溉,曹謹又集資開築一圳,叫做「曹公新圳」,而先前開墾的就稱為「曹公舊圳」。由於曹謹在任內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後來,在他被調往別處做官時,縣民還紛紛趕來為他送行,由於送行的人太多,甚至馬路都被堵塞了﹗


    水圳巡禮:八堡圳

    孕育著彰化大地的母親河—八堡圳原名施厝圳,因引水灌溉彰化縣十三堡其中的八堡而得名,與臺南縣的通埒圳、新竹縣的隆恩圳,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其灌溉面積一萬二千餘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域。

    開鑿八堡圳的人是施世榜,他是泉州晉江安海人,約在清康熙四十八年,施世榜開始著手興築濁水圳,引濁水溪的水灌溉田園,歷鋞十年的艱辛,終於在清康熙五十八年竣工,流經一百零三莊,灌溉當時彰化縣全區十三堡中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等八堡,為清代全臺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水圳巡禮:嘉南大圳

    嘉南平原原本只有五千公頃的水田,一九三○年嘉南大圳通水後,水田增加為十五萬公頃。這座嘉南大圳是日本總督府的工程師八田與一所計畫興建。


    一九二○年,八田與一受命改善嘉南平原的農田水利,他的水利計畫,首先興建一座蓄水量八千萬立方公尺的烏山頭水庫,而後開鑿河渠,連結烏山頭與曾文溪濁水溪兩地水源,工事區域東西寬二十公里,南北長九十公里。從一九二○施工到一九三○年整整十年完工,花費五千四百一十四萬圓。論規模與技術在當時都堪稱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

    半個世紀後,今天的嘉南大圳,除了原有的烏山頭水庫外,沿岸水庫碑池增加為四十四座,取水口增加為一百一十四處,三年一作的水田也改為三年二作,嘉南大圳的水流過七十年光陰,流過嘉南平原,和以前一樣為嘉南農田注入活力。
    台中縣 新社鄉 白冷圳】
    由十三層河階組成的新社台地,是台灣少見的河階地形,由於地勢隔絕,非常適合培育種苗。但是位於大甲溪河階台地上的新社,這裡是沒有水源灌溉的看天田,灌溉是一件惱人的事。1913 年日本人在新社成立蔗苗養成所之後,為了取得水源解快大南蔗苗場的灌溉問題,日籍工程師芝田及綠川,從十六公里外海拔 552.9 公尺的白冷,設置取水口,利用地形落差將水引到到海拔 530.3 公尺的台地上。雖然大甲溪豐沛的水源就在眼前,但多年前抽水馬達不如今日便利,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水能逆勢向上、翻越深谷日治時期,在大甲溪上游的白冷開鑿引水道,一路開山洞、架水橋,興建了這條白冷圳。
    [版主回覆10/06/2012 11:30:03]查得非常好!

    回覆刪除
  7. 請試著舉出台灣近三百年來,重來的水利工程及水圳成就
    清康熙年間,台灣的水利建設即隨土地的開拓由嘉南平原分向南北兩地推進,彰化的八堡圳、台南縣的通埒圳、新竹縣的隆恩圳即號稱台灣三大古老埤圳,八堡圳尤其是三埤圳中的翹楚。
    八堡圳的渠道選擇,採地形變化上的差異,形成一水流的最佳走勢,此一水利工程成就,第一圳灌溉有一一九二五公頃,第二圳則為七五六六公頃,合計一九四九一公頃,幾遍及於舊濁水溪河道以北的彰化縣域,其系統根據(二水-我的家鄉)所述,共有五條幹流,十二條支渠、十三條分線及弓給水路一一六條,總長度五六六公里,另有藉迴歸水利用之埔鹽埤、柳仔溝、福鹿制水門,同安、台灣溝抽水機灌溉系統。其五條幹流,應屬石笱埤、東圳、本圳、西溝圳、二圳等。至於支渠,分線及小給水路,則密密麻麻的散佈在中北彰化平原。其整體水利工程成就,自是非凡,從導水、渠道的設定,與開鑿、排沙、分水,到暗渠等,無一不是援引自中國內陸的水利工程。
    工程技術
    c161導水-壩籠土工法 

    c162渠道的設定與開鑿

    c163排沙的調整方式

    c164分水-五大幹流分水門

    c165暗渠水利工程建設

    回覆刪除

歡迎親愛的家長及同學們,將心中的想法…在此提出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