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網路作業~ 肥料篇


何謂「有機肥料」?什麼又是「化學肥料」呢?請說出兩者的不同處~


請解釋「肥料污染」或「土壤酸化」造成的原因及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21 則留言:


  1. ●化學肥--



    即無機肥,由無機化合物製成,主要由礦物而來,其形態包括液狀、粉末、顆粒或棒狀等,依其肥效又可分為速效性化學肥(如花寶)及緩效性化學肥(如魔肥、好康多)。



    ●有機肥--



    來自植物、動物的殘體或排泄物分解後所產生的肥料。如:油粕、骨粉、大補帖、活性有機肥。

    [版主回覆10/25/2012 13:59:53]寫對一半,加油!

    回覆刪除
  2.  如何「吃出健康」是現代國民應該共同正視的嚴肅話題;您雖然沒有看過,起碼也可能聽過:不甜的瓜果,可以注入甜果精之類的東西,增加瓜果中之糖份;為了延長蔬菜表面鮮綠保存賣相及增加口感,可以在菜面上淋灑硼砂水或化學防腐劑,至於用長效性農藥於耕種時撒施土壤種植玉米、甘蔗、甘藷、瓜果、豆類等,用荷爾蒙培育芽菜等,恐怕也不是新聞了。儘管電冰箱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家庭主婦還是習慣每天到市場買菜。目前台灣每年生產300萬公噸左右的蔬菜,約3%不合格(即9萬公噸),其餘「合格」蔬菜,並非保證沒有農藥,而是其農藥殘留量在「容許」範圍內。也就是說,您買回來的菜,含有農藥的可能性,遠超過3%。悲哀啊!現代人究竟要吃下多少農藥?依據報導台灣地區惡性腫瘤已連續十幾年高居十大死因首位,尤以「肝癌」最多,「大腸癌」也已躍升第三位,洗腎人口逐年增加,顯然與飲食有相當關係。又根據美國科學院及其他機構的統計結果,慢性病有六成以上是因飲食不當、營養失衡所引起的。

    「生機飲食」是近年在台灣正逐漸風行的新飲食觀。有許多民眾因為家人或親朋好友有某種疾病,急於想要知道,要吃什麼?該怎麼吃,才能克服疾病,才能擁有健康,如何才能重獲生機?…這一連串的問號,又有誰能了解每一位被醫生宣判病情者的心境呢?因此,如何藉由「有機自然飲食」,來保健養生是現代人應正視的問題。追求自然、健康的現代人普遍認為生食有活力的蔬菜、水果,才能百分之百吸收到蔬果中之維生素、礦物質、酵素、纖維素等。但如同前述台灣島上氣候高溫多濕,蔬果病蟲害相當嚴重,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農耕方式,委實令一般人難於置信。為什麼有許多外國人來台灣卻不敢生食青菜?他們就是害怕吃下太多的化學肥料和農藥?!

    回歸自然~拒絕再吃農藥和化肥

            採行化學農法種植的蔬菜,由於趕搭上市時效,尤其是颱風侵襲或連續大豪雨時,為講究外形美觀,追求以量制勝,往往含有過量的殘留農藥。所以,要談有機蔬菜,得要先從有機栽培談起,有機栽培因其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資材與方法要求嚴格程度之不同,可分為「純有機」和「準有機」兩種生產方式。純有機栽培是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殺草劑,並不得有空氣、水及土壤之污染,主要是使用完全發酵腐熟之有機肥料,並採行物理、生物及自然的非農藥方法防治病蟲害;準有機栽培則准許在作物生育初期,在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之下使用一些化學肥料和低毒淺效的化學農藥,但其最終產品檢測結果仍不得有任何化學農藥殘留。茲因所謂的準有機栽培,到底是使用多少化學肥料?而「低農藥」又是將農藥降低到什麼程度,容易給人模糊觀念,因此,為了取信於消費大眾,作者一向建議採取純有機栽培法,即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之生產方式,比較受消費者歡迎。

            由於純有機是不得使用化肥和農藥,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禽畜排泄物、稻草、穀殼、木屑、蔗渣、殘株、落葉及廚餘等有機資材製作堆肥,如能添加少量活性酵素、蝦殼粉、炭化稻殼、沸石粉、木醋液等效果更好。並利用天然植物如大蒜、辣椒、苦楝、艾草、香茅、菸草、薄荷、蕗蕎、芙蓉、魚腥草、馬櫻丹、五爪金鷹等浸泡液,同時配合栽培制度、物理及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病蟲害。至於蔬菜種類或品種,則應選擇較抗病蟲害之種類或本地品種種植,並配合季節栽植符合時令的蔬菜例如夏季種植較耐熱之甘藷葉、空心菜、莧菜、落葵(皇宮菜)、紅鳳菜、白鳳菜等;冬天則種一些性好冷涼氣候的蔬菜如甘藍、萵苣、甜菜、蘿蔔、芥菜、油菜等,以減少病蟲害之滋生。此外,採行輪作、間作、浸水、土壤消毒及合理化施肥等措施,可防止連作障礙及土壤病害之發生。如照前述的栽培管理方法去做,相信要種出既健康又安全的清潔蔬菜應不困難。

    他賣的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機蔬菜?

            台灣的「有機農業」還在起步階段,各地都有人嘗試在種。但是,真正符合有機食品標準的少之又少,市面上不少打著「有機農產品」的招牌,價格昂貴,卻是有真有假,消費者購買時要問清楚,不要受騙上當。有人只不過撒上一些禽畜糞而已,就宣稱是「有機蔬菜」,竟然有的還被檢測出有農藥殘餘。目前台灣發展有機農業,在還沒有公信力的認證機構做好定期檢驗把關工作之時,生產者要憑良心,消費者如果無法自己栽種,就得多跑幾趟農場,或選擇信譽良好的有機專賣店購買所謂的「有機蔬菜」,因為這類型的蔬菜通常比較有保障,否則寧可川燙再食用。最近與多位有機商店業者閒談結果,發現目前推廣有機蔬菜最大的問題,在於市場需求量不夠大,以致銷售有限,扣除店租、水電、人事費用外,幾無利潤可圖,因而導致轉讓或歇業者不在少數。每間有機專賣店其所銷售蔬果種類需求要多樣化,但每日數量卻又不多,在此情形之下,勢必需要整合幾個農場分工栽培各種不同種類或樣式的蔬菜,才能符合消費大眾之需求,進而提高農民栽種意願,也就是先擴大消費群後,才能誘勵農民有興趣栽培更多的有機蔬菜,此乃兼顧生產、經銷、消費者互蒙其利的三贏策略。

    如何分辨「有機」產品?

            國內已有不少農民開始種植有機蔬果,並且在專賣店內供應上市。但是,有機蔬菜和水果由於產量少,因而市售價格相對比一般傳統市場或小攤販的蔬果要多出三至四成,這些是不是真的有機蔬菜?消費者得擦亮眼。然而,「有機」與「無機」蔬果要怎麼分辨呢?光從植物的外觀來看,一般消費者很難辨識何者才是有機蔬果。筆者以多年的經驗提供消費大眾一些簡易的判斷標準:真正的有機蔬菜,並不一定長得碩大亮麗,以空心菜、甘藷葉為例,由於它使用的是有機肥料,屬緩效性,營養份釋放較緩慢,因此莖上的節間較短,莖較粗、根茂密且多呈白色;反之,使用速效性的化肥所栽培的空心菜及甘藷葉則容易抽長、莖較細、節間較長、根除主根外少鬚根且多呈黃褐色。有機蔬菜吸收豐富的營養元素,莖葉粗短、葉片具厚實感,只要用手揉捏幾下,就可以感受其中的不同,很容易辨別。此外,有機蔬果較化學農法栽培者耐於儲運,食味、風味較獨特,烹煮時較易熟爛等特性。

            有機蔬果最自豪的便是清潔、沒有殘留藥斑以破壞人體健康。如以化學農法栽培的葡萄,其果粒往往較大,有時候會有明顯的藥斑,有些消費者會把葡萄果粒上的藥斑,誤認為水果表面上自然生成的果粉,兩者不同之處,在果粉會像人體汗毛般均勻分佈在果粒上,藥斑的分佈則不均勻,它會如同汗漬般,在水果表面留下明顯的斑漬,有的藥斑呈現藍綠色或黃色,很好辨認。

            台灣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特別猖獗,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實在很難大量經濟生產。近年來農政單位雖然大力推廣有機蔬果栽培,但因耗錢費工,有機蔬果仍然無法大規模生產。如果有業者其農場面積並不怎麼大,卻長期大量供應所謂的「有機蔬果」,你可就得心存懷疑他是否從各地散戶調撥而來的「冒牌貨」?是以,建議消費者有時間不妨到現場查訪一下,栽種者是否受過農業專業訓練或講習,是否有良好的有機農場經營理念,問問鄰居其平時為人處事態度,忠誠、信用度、道德觀如何?多接觸幾次,從言談中明察秋毫。農場土壤及灌溉用水是否遭受工廠排煙、工業廢水、畜牧廢水或廢棄物污染;田園雜草是否經常使用殺草劑除草;察看田埂坎下或竹林下是否藏匿化學肥料、農藥瓶罐、或聞一聞噴藥桶是否有農藥味,掘土察看是否有一些化學肥料殘渣,如果有,就表示非有機農法栽培者。如果田土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動物,撥開植株可看得見一些小昆蟲如青蛙、瓢蟲、蝗蟲、蜘蛛、寄生蜂、鳥巢、蝴蝶、蚊忙、螢火蟲、白鷺鷥、蜻蜓,甚至蜆貝類、小魚、泥鰍、蛇、蜥蜴等;踩在田面上感覺鬆軟有彈性,這些都是實施有機農法的證據。如果是時常施化學肥料、農藥和殺草劑的農田,其土壤一定非常堅硬,且顯得死寂沈沈缺乏生命力,其所栽種出來的蔬果品質風味一定很差,味淡且苦澀,甚或產生怪味,這些原因主要是受到化學農藥和殺草劑的影響所致。

            利用有機質肥料與植物性非農藥栽培出來的蔬菜水果,由於無法百分之百防治病蟲害,採收時往往會有蟲孔,或者外觀不夠漂亮,但是這些都是無害人體的「健康」蔬果,消費者其實不要太在意蟲孔之大小,縱然蟲吃過的菜,味道特別鮮美,許多外形極為美麗無損的蔬果,往往潛藏著肉眼看不到的農藥,有機農法栽培出來的蔬果,少了農藥的殘味,多了幾根菜根香,安啦!

    結語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大家還是食用「阿嬤種的菜」,或許人世間會減少許多惡性腫瘤與慢性病患者。聰明的消費者,應該為保護自己的健康,食用安全的有機食品,同時也為維護環境自然生態平衡,多付一份用心!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長年以來,以「提生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志業。希望社會大眾能將自然生態法則融入日常食、衣、住、行、育、樂之中,以養生、護生、厚生為出發點,倡導自然、健康的飲食觀念,進而提升生活、環境品質、淨化社會人心,以達到身、心、靈都自然健康的有機生活。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8:34]過關!

    回覆刪除

  3. 化學肥--



    即無機肥,由無機化合物製成,主要由礦物而來,其形態包括液狀、粉末、顆粒或棒狀等,依其肥效又可分為速效性化學肥(如花寶)及緩效性化學肥(如魔肥、好康多)。



    ●有機肥--



    來自植物、動物的殘體或排泄物分解後所產生的肥料。如:油粕、骨粉、大補帖、活性有機肥。

     







    什麼是基肥?追肥?



    ●基肥:



    在種植前,將肥料與土壤混合,再將植株定植於土壤中,這樣的施肥時期稱為「基肥」。適合作為基肥的肥料有:緩效化肥(顆粒狀)、有機肥。



    ●追肥:



    在植株生長期間所施用的肥料,補充基肥的不足。可使用速效化肥,將肥料加水稀釋之後再使用;或是使用緩效化肥(顆粒狀)、有機肥埋於土中。

     







    化學肥、有機肥,各有什麼功效?



    1.



    化學肥成分穩定、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植物發生養份不足的現象,即刻補充速效化肥,很快就能獲得改善,如施於葉面,有助於衰弱的葉片恢復正常。



    2.



    緩效化肥,是一種持久性的肥料,肥料會慢慢釋放出來,施放一次就可以維持2~3個月。顆粒狀的化肥可在種植前與土壤混合作為基肥,或是植株生長期每2~3個月施用一次。




    3.



    有機肥必須依賴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與化學肥相較,有機肥的效果較緩慢,故為遲效肥。分解時會有臭味,並招蚊蠅,天然土壤栽培的庭園植物較適用,在種植前與土壤混合作為基肥,或是植株生長期每2~3個月施用一次,亦可改良土質。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3:34]過關!

    回覆刪除
  4. 有機的生活裡有生產,有機的生產裡有生活

    什麼是有機生活?

    『有機、有機』,這是人人嚷嚷上口的一句名詞,但是若問到『有機』是什麼? 有人回答: 就是沒有噴農藥、沒有化學肥料; 也有人回答:就是無毒的啦!; 也有人回答:就是用有機肥料栽培的........ 這些答案好像都很有道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大家都知道:『有機比較好』, 但是,如果將有機產品拿到一般的傳統市場賣,通常都是『賣不好』,甚至乏人問津,這到底是為什麼?

    有人說:有機比較貴。 不知是『假有機』還是『真有機』。 有機的菜色好像比較少、選擇性少、價格不好比較(雖然有機,但怕買貴了)。 很多蔬菜本身就很有機(根本不需人為去操控),只要在購買時多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現在很多農藥都是水溶性的,只要是安全期採收,蔬菜多沖洗或川燙一下就很安全了,不一定要需買有機蔬果。 有的吃就不錯了,貧窮地區那有的挑(感恩喔!)。 人口那麼多,有機栽培的生產量那夠人吃。 大家都要吃有機,哪有那麼多有機?

    『有機』一詞,最早來自『有機化學』,相對的就是『無機化學』含碳的有99.9%是有機物簡單的說,化學的有機是指含炭化合物,如烷類、炔類、等的化學機轉、化性、物性。

    農業上的有機又與化學上的『有機跟無機』是不盡相同,農業有稱為『有機農業』,但相對的,不是有機生產的就稱為是『無機農業』呢?雖然名稱是隨人家取的,但是取名『無機農業』就有點牽強,因為我們也不能說農業『無生機』吧!;我們只能說為了當時環境(民國50年代)的需要,為了增加生產力,所以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類似我們所說的『西藥』,久而久之,農民也習慣了這種作法,因為它省時省力,初期使用時還OK,因為成本低,產量高;然而經過了長時間大量的噴灑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之後,諸多的後遺症已經出現了,例如:生態環境的破壞,病蟲害的抗藥性與基因突變,土壤酸化、地質改變、水資源的汙染.....等等,這些生態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現在,如不立即的挽救,更會嚴重的影響到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少數農民為了生產量及獲利,眛著良心,不遵守安全用藥的規定,造成農藥殘留的事件發生,這些都是我們所知道的,也警覺到的問題。

    近幾年來,在政府以及民間團體的積極宣導及教育之下,加上新聞媒體的大量宣傳,耳濡目染之下,很多農民已經做了很大的改變,懂得要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增加地利,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也養成安全用藥的觀念,不再購買來路不明的黑心農藥.....基本上,已經有了地利和健康的觀念,但還是脫離不了所謂『貫行的農法』,這是出在教育的問題。

    農民都知道:

    認同『有機』是好的。 無化學農藥栽培也是好的。 保護生態環境也很重要。

    但實務上要怎麼做?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有些是心態問題; 有些是利益問題; 有些是觀念問題; 有些是技術問題;

    綜觀這些問題,我們來做個分析:

    心態問題: 這些問題裡面,就是心態的調整最為重要:

    『堅強的毅力』多半是每個農民的特質,堅強毅力的背後一定要有一顆道德良心做基礎才不會『變節』,先不要說是純有機的栽培,而先以一個保護土地開始做起: 1.不使用化學肥料:以目前的農業生化科技而言,這應該是最不成問題的,只是改用有機肥料而已,成本或許會增加一些,現在生物科技發達,生物制劑的有機肥料效果都非常好,(足以取代化學肥料) 2.不使用化學有毒性的農藥:以現在微生物科技發達的時代而言,這也有相當多的替代性產品,或許效果沒有化學農藥來的有效,至少在人的身上是安全健康的,即使使用化學農藥,也應履行安全用藥規定,以植物的健康管理為第一要務,而以不影響生態為原則,蟲害雖然討厭,病害更是可怕. 3.絕不使用除草劑:這點就不只是毅力問題了,雜草問題是農民最大的痛,自古以來,農民認為:雜草不除,五穀不收,將雜草視之為眼中釘,見草不除,心中不快;然而,真的非使用除草劑不可嗎?回頭再想想,雜草真的那麼使農民討厭嗎? 這要依作物別及生產者的心態來探討:

    (1)如果是種植短期淺根蔬菜而言:那雜草會競食養分及生長空間,如果能夠在種植前配合土壤浸水及翻土多次,使土壤中的雜草種子腐壞,加上蔬菜如能提前育苗再移植,使成長的速度大過雜草,那也就不用怕雜草了.

    (2)如果是果樹的話,那就更不用擔心雜草了:果樹屬於深根或廣根的,根系幾乎全部在土壤表下層,樹蔭也會抑制部份雜草的生長,樹勢幾乎都高過於雜草,對於果樹行光合作用的空間完全不受雜草影響;至於另一說法:雜草競食肥料的問題,這是有的,如果將肥料施於表土,那當然會被雜草競食了,而且養肥了雜草,農民因為施肥,就很不甘心肥料養肥了雜草(因為肥料是要錢的,雜草又不能賣錢,所以就很討厭雜草,這是理所當然的),以維護生態而言,當然是建議使用割草機來除草,此時,因為草勢長的快,所以要割好幾次,割了又長,果樹長的都沒有雜草來的快,這就是考驗良心和毅力的時候了,千萬不能氣餒,其實,除草只是治標不治本,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要大家『斬草除根』,而是要告訴各位一個"果樹施肥的觀念":

    a.果樹是樹,請看大自然中的樹、馬路兩旁的行道樹,請問誰在施肥?為何它仍然長的那麼茂盛? 這並不是說:果樹不需要肥料(養分),而是要分析果樹的特性:它是多年生的長期作物,大部分是一年結一次果,根系深又廣,它有它自然的本能:※根系會自己去尋找水源,越不灌水,根系越廣,根系廣,吸收面積大,樹體就穩健,樹體穩健,植物就茂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就強,儲藏能量的功能就強,開花後就有足夠的能量供應給果食(如母體要喂奶一樣),※從果樹開花開始,它進入生殖期,此時它不需要太多的氮肥,它只需要補充一些微量元素就夠了,因為此時給他的氮肥,都已經來不及轉化到果實上了,而且此時的氮肥如果過量,反而促使果樹抽梢發芽,而使果樹提前進入生長期,此時就容易造成落果,果實也沒有能量,容易得病(如蓮霧的黑腐病),講到這裡,我們都沒有談到果樹要如何施肥?簡單說:我不建議從土壤施撒太多的肥料,土壤只是需要更多的有機質就夠了,這只是建議,當然要施肥也可以,只是要考慮到這時的施肥是否肥了雜草?這兩者是要權衡的.

    b.果樹所需的養分,也可以由葉面噴灑液肥來供應,果樹需要的是健康均衡的營養,大自然所給予的氮肥應該是足夠的,如:下雨、打雷(閃電),閃電一次,就約有一到兩噸的氮氣隨雨而降,非常有效的增加土壤的肥沃。但果樹比較欠缺的是:土壤當中的生態,就是菌種,如脫氮菌、溶磷菌、放射線菌、木黴菌、蚯蚓、微生物等,這些生物比較有利於植物根系的健康及營養的吸收。而雜草此時的功用,就是保護這些菌種的生長,這些微生物都能將養份供應到土壤深層的根系,這是表面施肥所難以到達的根系地區.

    (3).雜草還有一個好處:保護土壤表面濕度及溫度,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還可避免土壤被大雨沖走 (4).地面有了雜草就比較不會有藤蔓之類的植物生長,其實果樹比較擔心的是被藤類纏繞,雜草還算是小兒科呢? 了解了以上雜草也能保護生態的種種好處之後,相對於雜草對果樹的壞處,真的是好處多於壞處,經過這樣分析,應該就比較不會那麼痛恨雜草了吧!

    從利的觀點來看: 從事有機的農法有沒有什麼損失? 或許有人會說: 1.成本高 2.較費工 3.產量少 4.擔心通路有問題, 您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從事有機增加了什麼成本?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3:04]過關!

    回覆刪除
  5. 化學肥料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大量使用化學農葯和肥料,同時亦進行大規模的單一種植── 即在同一塊土地上,重覆種植同一種的作物。這個系統,雖然可以令產量驟增,但它卻同時引起許多環境、人體健康等問題。

     

    對作物的影響










     


    一般化肥只提供有限的養份,主要是氮磷鉀及另外一些元素,但大多都不夠全面。而且化肥一般都配製到十分容易讓植物吸收,在過量施用的情況下,作物容易得到過量但不均











     


    衡的養份,不單令植物徙長而變得柔嫩,更會吸引更多害蟲(如蚜蟲)來襲擊。另外配合化肥出現的單一種植,亦會令該種作物的害蟲不斷有食物供應,因而不斷繁殖。同時,這種系統中,亦會選種一些對化肥反應良好的高產品種,而放棄一些具防蟲抗病能力但產量不高的。因此,作物對化學農葯的需求便會增加。

    對環境的影響


    在肥沃的泥土裡,養份儲存在泥中的有機物和礦物裡。它們需由微生物分解釋放,才可以讓植物吸收。即使在施用大量化肥的泥土裡,但因為多數化肥的養份不均,植物仍需要從泥土中吸收其他養份,始能茁莊成長,在不斷提取,補充又不全面的情況下,泥土會變得越來越瘦脊,唯有倚賴更多的化學肥補充,造成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化肥只是一些無生命的化學劑,不能給泥土中的生物提供有機物,故此它會令泥土裡的生物減少,泥土變成了一堆沒有生命的礦物,令泥土中的有機物減少,失去了它的黏附力。在下雨或刮風時,表面的土粒,便容易被沖走或吹走,令土地逐漸不能再種植。全球已有約 20 億公頃的土地出現土讓退化的問題,其中 12% 是因為養分缺失、鹽化、酸化及污染等原因, 56% 因為水的侵蝕, 28% 因為風的侵蝕 1


    另外,植物未能吸收的肥料,會被沖入河道或地下水中,這些突如期來的養份,會令到水裡的藻類大量繁殖,耗用水體內的氧氣,令其他水裡的生物(如魚類)集體窒息死亡。


    在化肥大量使用之前,農民用動物的糞便及收割後作物的殘餘作肥料。但現在這些都變成廢物,被農夫隨便棄置時,更造成環境污染。香港政府更要立例管制禽畜廢料的排放。


    危害人類健康


    在田間施用的化肥,未能被植物吸收的部份會被沖進河流或地下水道,化肥中的一種主要成份硝酸鹽,會在大自然中轉化成亞硝酸鹽,現在巳經有大量的科學証據顯示,亞硝酸鹽可以致癌。根據科學家的估計,英國農夫在田間施用的氮肥,有至少一半會被水沖走,有 170 萬英國人的食水,巳被化肥污染,裡面的硝酸鹽含量巳經超過衛生標準。


    有機肥料


    有機物能於大自然裡分解,然後釋出養份予植物利用。實際上,有機農夫是先用有機物飼養泥土裡的各類生物,然後它們緩慢而穩定地擇出各類養份。植物由於獲取充足而全面的養份而生長得健康茂盛,故而少病少蟲。同時有機物亦能改善泥土的結構,創造一個排水良好、空氣流通、保水、保肥的環境,令泥中各生物更適合生存。泥土上厚厚的有機物就像綿花一樣,可吸收水份,減少泥土的水份蒸發,減低因風雨所做成的水土流失。


    堆肥


    堆肥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循環,將本來稱為垃圾而又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如落葉、枯草、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等﹚堆放在一起,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各類動物及微生物以較高的速度把它們分解。過程中,被分解的有機物質會釋放出熱量、二氧化碳,最後轉化為深啡色、帶泥土氣味並含有養分的腐殖質,稱為「堆肥」。若將堆肥與泥土混合,它可改良泥土的結構,調較泥土的酸鹼度,又能把原本鬆散的沙質結構變得緊密,改善保水力、疏氣性、排水力和保肥力等等,亦能提供均衡的基本養份予植物,是一種上佳的土壤改良劑。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9:08]過關!

    回覆刪除

  6. 化學肥--



    即無機肥,由無機化合物製成,主要由礦物而來,其形態包括液狀、粉末、顆粒或棒狀等,依其肥效又可分為速效性化學肥(如花寶)及緩效性化學肥(如魔肥、好康多)。



    ●有機肥--



    來自植物、動物的殘體或排泄物分解後所產生的肥料。如:油粕、骨粉、大補帖、活性有機肥。

     







    什麼是基肥?追肥?



    ●基肥:



    在種植前,將肥料與土壤混合,再將植株定植於土壤中,這樣的施肥時期稱為「基肥」。適合作為基肥的肥料有:緩效化肥(顆粒狀)、有機肥。



    ●追肥:



    在植株生長期間所施用的肥料,補充基肥的不足。可使用速效化肥,將肥料加水稀釋之後再使用;或是使用緩效化肥(顆粒狀)、有機肥埋於土中。

     







    化學肥、有機肥,各有什麼功效?



    1.



    化學肥成分穩定、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植物發生養份不足的現象,即刻補充速效化肥,很快就能獲得改善,如施於葉面,有助於衰弱的葉片恢復正常。



    2.



    緩效化肥,是一種持久性的肥料,肥料會慢慢釋放出來,施放一次就可以維持2~3個月。顆粒狀的化肥可在種植前與土壤混合作為基肥,或是植株生長期每2~3個月施用一次。




    3.



    有機肥必須依賴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與化學肥相較,有機肥的效果較緩慢,故為遲效肥。分解時會有臭味,並招蚊蠅,天然土壤栽培的庭園植物較適用,在種植前與土壤混合作為基肥,或是植株生長期每2~3個月施用一次,亦可改良土質。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2:29]過關!

    回覆刪除
  7.  

    [肥料的種類:]肥料可以分為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

    [有機肥料:]有機肥料是指植物枝葉或動物糞便等有機物分解後產生的肥料。這種肥料的效果很慢,成份也不均勻,但有效期間長,而且有改良土壤質地的作用。通常都在種植前加在土壤中做基肥。有機肥料因為分子大,有機質含量高,需要慢慢的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植物比較方便吸收。一般而言,我們會把它拿來當基肥,或需要增加土壤有機質時使用,以栽培玫瑰花而言,添加有機肥來增加土壤有機質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有機質肥料發酵不完全時 ,未腐熟的有機物會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易使蔬菜遭受病害或被代謝物質毒害。

    土壤鹽害,易發生於密集栽培的設施溫網室,由於過量施用有機質肥料與化學肥料,又缺乏雨水淋洗作用,造成鹽分累積。

    重金屬累積則與有機質肥料品質有很大關係,即使都具有肥料登記證檢驗合格,不同品牌之間重金屬含量的差異卻非常大,原則上,天然的植物性有機資材重金屬含量都比較低。腐熟度高的有機質肥料可從氣味及顏色做粗略判斷,無惡臭味、黑褐色、具中等疏鬆性,或利用種子發芽試驗及蚯蚓試驗判斷。

    農友選擇有機質肥料首先應瞭解設施內耕作土壤的特性,才能給予適當且均衡的養分同時改良土壤,其次要考量種植蔬菜的需肥量,依據需求換算合理的有機質肥料用量。

    假 設蔬菜每公頃 需氮素 120 公斤 ,有機質肥料含氮 2.5 % ,含水量 30 % ,設施面積 0.03 公頃 ,則有機肥用量 = 120× 0.03÷ (1–30 %) ÷ 2.5 % × 1.25=260公斤 。

    其中 1.25為禽畜糞及豆粕類堆肥的礦化係數,緩效性堆肥如蔗渣堆肥、樹皮堆肥等 , 礦化係數可用 2.0 計算。 

    有機質肥料應選擇腐熟度高且符合國家標準品目規格者,勿連續多年使用相同的品牌,也應視土壤環境隨時調整。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1:36]過關!

    回覆刪除

  8. 化學肥--



    即無機肥,由無機化合物製成,主要由礦物而來,其形態包括液狀、粉末、顆粒或棒狀等,依其肥效又可分為速效性化學肥(如花寶)及緩效性化學肥(如魔肥、好康多)。



    ●有機肥--



    來自植物、動物的殘體或排泄物分解後所產生的肥料。如:油粕、骨粉、大補帖、活性有機肥。

     







    什麼是基肥?追肥?



    ●基肥:



    在種植前,將肥料與土壤混合,再將植株定植於土壤中,這樣的施肥時期稱為「基肥」。適合作為基肥的肥料有:緩效化肥(顆粒狀)、有機肥。



    ●追肥:



    在植株生長期間所施用的肥料,補充基肥的不足。可使用速效化肥,將肥料加水稀釋之後再使用;或是使用緩效化肥(顆粒狀)、有機肥埋於土中。

     







    化學肥、有機肥,各有什麼功效?



    1.



    化學肥成分穩定、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植物發生養份不足的現象,即刻補充速效化肥,很快就能獲得改善,如施於葉面,有助於衰弱的葉片恢復正常。



    2.



    緩效化肥,是一種持久性的肥料,肥料會慢慢釋放出來,施放一次就可以維持2~3個月。顆粒狀的化肥可在種植前與土壤混合作為基肥,或是植株生長期每2~3個月施用一次。




    3.



    有機肥必須依賴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與化學肥相較,有機肥的效果較緩慢,故為遲效肥。分解時會有臭味,並招蚊蠅,天然土壤栽培的庭園植物較適用,在種植前與土壤混合作為基肥,或是植株生長期每2~3個月施用一次,亦可改良土質。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0:52]過關!

    回覆刪除
  9. 根據環保署資料,台灣地區土壤因廢水導致之污染約占80%,因空氣落塵造成之污染約占13%,其餘廢棄物、農藥、肥料、酸雨等之污染,對土壤均造成衝擊。綜合以上所述,歸類土壤污染源如下:

    工業廢水、廢污泥或其他固體、液態廢棄物。
     
    農藥及肥料。
     
    畜殖業廢棄物。
     
    都市污水及垃圾。
     
    廢氣、落塵及酸雨。
     
    土壤污染的影響
      土壤遭受污染,不僅土壤品質惡化、根著其上的作物,食用作物的生物亦受波及,甚至影響到地下水源的品質,而威脅到飲用水的安全。

    工業廢水中所含的鉛、鎘之重金屬沉積在土壤中,對作物有加成作用,增加對稻作危害的程度。並經食物鏈進入人體,累積到一定限量後,就會產生中毒現象。
     
    塑膠、石化、紙廠、電鍍、染整、製革、食品、肥料等工廠的廢水,會增高農田的水溶性鹽分,增加導電度。
     
    食品、酵母製造工廠的廢水,會造成土壤缺氧現象,影響作物產量。
     
    鋼鐵、砂石、煤礦廠廢水皆含有極高的懸固體,超量時會使土壤造成缺氧現象,並降低土壤對水及空氣的通透性,使作物生長受阻。
     
    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會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和鉀,有效性磷降低,pH值降低,含氮量大增,使稻作徒長、倒伏,結實不佳,多病蟲害和米粒中的鎘含量增高。
     
    流進土壤中的含砷農藥,經由食物生物鏈濃縮而進入人體、畜產及野生動物體,造成疾病等不良影響。
     
    豬糞尿為高濃度的有機廢水,一旦進入土壤,一兩天內土壤氧氣就被消耗殆盡,植物根部則因缺氧而易枯死。
     
    以豬糞尿為肥料,施肥超量會使土壤的pH值值升高,導電度增高,交換性鉀及可抽取性鋅和錳增加,有機物不完全分解而產生有毒物質,導致產量的降低。
     
    土壤中的的刻毒性質(如多氯聯苯、戴奧辛)通常都來算化學工業廢棄物,這些物質因無適當的處理或回收就排到環境中,危害生物,引起公害。
     
    肥料大部分為無機鹽類,可溶於土壤中,使用化學肥料過多會造成土壤酸化,並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鹽分的施用過多含氯肥料,將導致重金屬有效性增加。
     
    汽車使用含鉛汽油,其排放之廢氣中含有鉛化合物,經雨水油刷沉積於土壤中,造成鉛污染,再經由食物鏈輾轉進入人體。
     
    使用含汞的農業殺蟲劑,進入土壤後為稻米所吸收,累積,最後為人所食。
     
    酸雨使土壤酸化、礦物質流失,影響作物之生長。
     
    土壤中污染物經傳輸影響到地下的水質,間接可能造成飲用水的污染。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6:22]過關!

    回覆刪除
  10.  
    在設施內,合理化施肥的觀念更顯重要,唯有正確的施肥管理,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土壤與栽培出優良又安全的蔬菜。

    有機肥最好的使用方法應是在種植前先把肥料和土壤拌勻,靠微生物把有機氮分解成植物能吃的硝酸態氮,把土壤的微生物養好,接著栽種作物,才會長得好。

    [化學肥料:]化學肥料是直接作成銨態氮和硝酸態氮,而有機肥有微生物活動,有機質會與土力結合,化學肥料則沒有經過分解的過程,會把微生物破壞掉。化學肥料是人工製造的肥料,種類很多。

    一般供家庭園藝使用的都是完全複合肥料,含有氮、磷、鉀三要素,有些還參合了其他微量元素或農藥等。

    化學肥料的成份比例在包裝袋上都會註明,例如10:20:30就表示含有10%的氮肥,20%的磷肥和30%的鉀肥。

    基肥,簡而言之就是在植物栽培時把肥料放在根部底下,讓植物可以長期吸收,植物吸收肥料大部份是靠根部吸收(當然葉面也可以吸收液態肥料),所以基肥的施用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常我們把肥料及土壤適度的混互打底,再輕輕的舖上一層土壤,再把心愛的植物放在上面, 旁邊再把土壤填實。就完成了種植工作,相對的也把基肥施在根部的底下了。而基肥我們還是建議用有機肥比較好,也可以長期保持土壤的建康。故以盆花而言,每一次換盆時也是施用基肥的好時機。

    追肥,就是把肥料放置在已種植好的植物旁邊,依照各種肥料的說明書施用即可。由於化學肥料成份單純可以讓植物直接吸收,追肥我們常用化學肥料,追肥也可以用液態肥料噴灑在葉面上,我們稱之為葉面施肥(蘭科植物比較常用)。

    [化學肥料的使用:]不同的化學肥料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像前述的臺肥12號和「魔肥」可以灑在土壤表面或混在土壤內使用,「花寶」可以泡成水溶液灌施在土壤裡或噴灑在葉面上。但所有的化學肥料使用時都有一項共同的原則,就是要「少量多次」,例如某種肥料每次的用量是5公克,寧可每次使用2.5公克,分兩次使用,也不能一次使用5公克以上的量。

    [肥料濃度:]肥料的濃度太高時,植物會脫水死亡,俗稱「鹹死」,或稱之為「鹽害」。

    鹽害產生時,在土壤表面可以發現一些白色似鹽般的粒子,這時就要設法大量澆水,直到土壤中過多鹽類被沖洗掉為止。

    施肥還有一項原則,就是要先澆水後施肥,土壤乾燥時不可施肥,尤其使用水溶性肥料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用量:]肥料的施用量也因植物生長期而異,植物生長旺盛時和開花前需要施較多肥料,冬天低溫和休眠期就要減少施肥,甚至不要施肥,視植物生長季節而定。

    [不當施肥的結果:]很多市面上的蔬菜常常可以驗出過量的硝酸鹽,這是現代農業發展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大浩劫。如果喝的水硝酸鹽含量超過100ppm,小孩就會有藍嬰症。一開始可能是各別的個人有硝酸鹽中毒的危險(硝酸鹽中毒:藍嬰症(缺氧)、致癌),久而久之,只要不管控農業的氮肥使用,剩餘未吸收的氮肥排到水中,可能就會從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的問題,慢慢演變成聯我們使用的自來水都硝酸鹽含量過高,而這10年來,水的硝酸鹽含量已經增加了一倍,

    (藍嬰症的症狀:)血液缺氧造成嘴唇手指等末梢神經發黑,當時判定村落得到藍嬰症的原因是因為自來水硝酸鹽汙染的問題,也造就歐美礦泉水的發展。80%的硝酸鹽會隨著排尿排掉,20%的硝酸鋰子會儲存在人體,硝酸鹽在口腔中會變成亞硝酸離子,之後再轉變成亞硝胺,就變成致癌物質,在1973年歐洲開始做硝酸鹽安全攝取量的限定,長時間硝酸鹽中毒,臉與手指會發紫,所以對排尿不順的人造成的危害更甚,未來可能會造成糖尿病的大爆發。完全吃素的朋友,如果臉色比較暗沉,可能是長時間硝酸鹽中毒的狀態。

    1973年聯合國就針對飲用水設定了硝酸鹽標準,一般成人吃進去的硝酸鹽百分之二十會殘留在體內,另外百分之八十會隨尿液排出,硝酸鹽更有致癌的危險,而在1980之後的各種研究報告中發現,人體攝入的硝酸鹽絕大部分來自蔬菜,2001 歐盟修訂了蔬菜硝酸鹽含量標準,各國也紛紛制定了自己的標準。因為過多的氮會造成過多硝酸鹽,因此歐盟有機農業規範明定每公頃農地不允許施用超過170公斤的氮素,但是在台灣曾經測過某農地的氮肥使用量,是此標準的六倍。

    根據醫學研究,人體攝入的亞硝酸鹽,在細菌作用下,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並可進一步形成強力的致癌物質亞酸銨。兩大危險:降低紅血球攜氧能力、致癌性。

    高硝酸鹽蔬菜,本身是虛胖,炒的時候會生一堆水,這些都是不好的狀況。

    氮肥施用太多,其他礦物養分不均衡,光合效率低,蔬菜生長生理失調,蔬菜的硝酸鹽含量即容易發生超高的情形。

    農民為求迅速增加產量,大多早已習慣大量施用氮肥。

    忽略了植栽在不同生理期,需要不同肥份,農友施放有機肥也要了解內容成分,盲目的購買有機肥,盲目的放入土壤,一般的有機肥氮比例都高,於是常造成過度的氮肥,這很浪費農友的金錢,而且對消費者也不健康,高硝酸鹽的蔬菜營養低又有致癌的風險。

    台灣原始土壤幾乎都缺硼,雖然目前尚未證實人體需要硼,但植物很需要,蔬菜又比禾本科植物更需要硼,需要量大約是10倍。結球、根菜、豆類、茄果需硼量又更高.大部分蔬菜的需求量鉀>氮>鈣=或>磷=或>鎂,每種青菜需肥性又有所不同。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5:59]過關!

    回覆刪除
  11.  

    台灣沒有鉀,但是有氮(禾本科植物的固氮,或是打雷造成)、有鈣、有鎂。

    [施肥過量會導致:] (一)降低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二)肥料鹽成分對植物的影響(三)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四)導致養分不平衡(五)導致土壤物理性變差(六)導致生物相的不平衡(七)導致土壤酸化:

    (一)降低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土壤中鹽分太高時,會使得土壤水勢能(water potential)降低。水是由水勢能高的地方流向勢能低的地方。當土壤水勢能因鹽分累積而降低時,植物根部吸水的能力便因此而降低,導致脫水死亡。一般認為土壤水勢能在-15巴(bar)時,會引起植物的永久凋萎。水勢能愈低,水的電導度愈高,利用電導度測值估算水勢能,其關係可依下式換算:鹽分濃度造成的水勢能(bar)≒-0.39×ECe(dS/m)

    式中ECe是土壤飽和抽出液。在一般蔬菜田或花卉園耕作情況下,不可能存在水飽和的狀況,而是土壤含水量大概在飽和含水量的60%,甚至更低。因此,鹽分實際濃度會比飽和抽出液所測得更高,水勢能更低,植物更難利用水分。

    (二)肥料鹽成分對植物的影響:鹽分累積因成因不同,造成的鹽分成分也不同。例如有些鹽分地,鹽分來自海水,因此鈉和氯離子特別多。一般農用土壤鹽分的累積,多是施肥,以及管理不當所造成,其成分多為肥料成分或其副成分。黃紋賓(1993)在永靖地區調查一非洲菊土壤的銨態氮高達695mg/kg,這麼高的銨濃度,能使植物直接受到氨的毒害,植物體中過多的銨離子,會對細胞膜造成傷害,降低其通透性,葉子捲曲,嚴重者植物死亡。

    (三)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擔任營養元素轉化的角色,例如有機質的分解(把大分子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礦質化(把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硝化作用(把銨態氮轉化成硝酸態氮)、生物固氮(把植物無法利用的氮氣轉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銨態氮)等。由於鹽分的累積,土壤中的生物運作多少受到制,而不利於作物的生長。高電導度亦抑制土壤中尿素水解酵素、磷酸酯酵素,以及固氮酵素的活性。硝化作用被抑制,土壤中累積過多的銨態氮,造成氨的毒害,尿素水解酵素的功能在分解尿素使其形成銨與二氧化碳,磷酸酯酵素使有機態的磷礦化成無機態的磷,植物只能吸收無機態的磷。

    (四)導致養分不平衡:在鹽害土壤中,植物所需要的養分通常都是過剩的,但是卻常出現某些元素的缺乏徵狀。其實並不是必需元素的絕對量有所缺乏,而是因為元素間的比例不對,造成的拮抗作用所導致。

    最常見的例子是銨的吸收量太多時,造成鉀的吸收不足,此並不是因為土壤中鉀含量不夠,而是銨太多的原因。

    (五)導致土壤物理性變差:在鹽害土壤中,常有一層鹽類結晶覆蓋在土壤表面,部份佔據土壤孔隙,因此灌溉時,水分無法順利入滲土層內部,若不注意,則只有土壤表面濕潤,而內部還是乾燥的。並且土壤通氣性變差,土壤內部空氣無法與外部空氣順利交換,大量的二氧化碳累積在土壤中,造成作物生長不良。

    (六)導致生物相的不平衡:鹽分的累積,且常是連作的情形下,土壤原有的生物相失去平衡,原有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降低,整個土壤生態系無法接受外來病原菌的沖擊,其抑病能力將比原來的土壤降低,致容易使作物得病。

    (七)導致土壤酸化:作物吸收的陽離子量大於陰離子量時,為了維持作物體內的電中性,會將氫離子或帶正電的有機酸排出根部外,使得土壤變酸。譚鎮中(1995)在菊花園發現多肥的菊花根圈土壤的pH值比畦溝土壤降低2.0單位。

    大量施用銨態氮肥(如硫酸銨),銨態氮進行硝化作用時,釋出的氫離子將使土壤變酸。土壤酸化後,對作物生長有許多不利的影響。如減少鉬、硼、鈣、磷對植物的有效性,以及增加鋁、鐵、錳的毒害,對土壤微生物活動亦有不利的影響。

    [施肥基本原則:]

    1. 施肥要把握適時、適量的原則,亦即在植物需要時供應,不需要時停施;供應切忌過量,否則易生肥害

    2. 植物在生長旺盛時最需營養,此時宜施追肥。生長緩慢的休眠期、在根部仍具活性時施用基肥,經根部吸收貯藏可供來年生長所需。

    3. 施肥過量會引起肥害,尤其是速效性肥料,必須依照標示濃度施用或分次多次少量施用,切勿擅自提高濃度或用量。

    4. 植物移植或換盆時,可用有機肥料或緩效性化學肥料作基肥,待生長完全恢復後,已見新芽萌發,再開始施用追肥。

    5. 土壤太乾時,應先澆水濕透,待稍乾時再施肥;雨水太多時亦不宜施肥,以免肥料流失。

     [合理化施肥:]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4:29]過關!

    回覆刪除
  12.  

    農作物合理的施用肥料,是農民在選擇適當品種栽培,並已做好病蟲害防治的植物保護措施下,還能夠增加農作物產品品質與產量的唯一方法與物質。根據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農 田單位面積的肥 料使用量偏高,有加強合理化施肥宣導的必要。

    合理化施肥就是要 農民依據 農作物品種的生長特性,配合土壤條件與特性,肥料的種 類、特性與施入土壤後對作物的生 長反應,作為農田施用量及肥料 施用方法的依據,如此才可避免農田肥料施用過多,除了浪 費肥料 資源外直接影響農作物產品品質與產量,甚至會造成土壤品質劣 化,及污染環境如地 下水受氮肥污染,使硝酸鹽(NO3)濃度過高等 不良效果。

    作物的生長需自環境中攝取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包括碳(C)、氫 (H)、氧(O)、氮(N)、磷(P) 、鉀(K)、硫(S)、鈣(Ca)、鎂(Mg)、鐵(Fe)、錳(Mn)、鋅(Zn)、銅(Cu) 、硼(B)、鉬(Mo)、氯 (Cl)等十六種。供作物正常生長,完成其生命週期,因這些元素在 作物體內的功用無法以其他 元素代替,且直接參與作物體內的代謝作用,如構成細胞的組成 物質或參與細胞的生理、生 化作用,構作酵素的組成分,催化酵素反應,維持細胞膨壓、及 電解質平衡等作用。

    這些必要元素的吸收型態,在十六種元素中,碳、氫、氧係吸收自水(H2O)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與氧氣(O2),

    其餘十三種必需元素則大部分由作物根部自土壤中以無機離子或分子的化學型態吸收,土壤中這些營養元素的來源,大部分由土壤礦物風化或土壤中的有機物 礦質化而來,雖然作物的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元素多寡不同,但其在作物體內的作用及重要性卻是相同,當任何一種中要素缺乏時,作物就無法正常生長,並呈現典型缺乏徵狀,則必 須靠施肥來補充土壤的不足供給量,

    相反的,當某一要素過多時,也可能產生對作物毒害徵 狀或引起其他要素的缺乏。作物的營養元素是否充足,缺乏或過多,一般可藉由目視診斷, 但最佳方法是可以由分析植物體內要素含量加以判斷。

    作物的生長過程所吸收必需養分是否吸收充足,是受到最少養分所限制,因此若不補充作物所缺乏要素,即使其他的要素均已供給量充足,作物也無法發揮其生長效果,所以施用 肥料時要判斷土壤中是那一種要素最缺乏,針對最缺的要素施肥才能得到效果。

    另一個施肥上必須考慮的因素,為施肥對作物產量的增加效果,因受報酬漸減率影響,當土壤中缺乏某種要素而施肥時,作物生長量必然隨著施肥量之增加而增加,但單位施肥量所能增加作物產量卻是隨施肥量之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少,甚至施肥量增加到某一程度後產量就不再增加,甚至減產。

    不但產量有如此現象,農作物品質與施肥量也有類似關係。因此施肥的費用隨著施肥量比例的增加,作物生理上可以得到最高產量之施肥量並不一定是最經濟的施肥量。

    土壤供給作物吸收的要素中,氮、磷、鉀三種因作物需求量高,而且土壤中常無法充分供給,故需要以肥料補充,就是一般所稱的三要素,而作物吸收量僅次於三要素者,有鈣及鎂一般稱為次量要素,其他之要素因植物需求量極微,故稱為微量要素,一般土壤中含量已 足夠供給作物吸收,通常只在作物生長呈現缺乏症狀時,再做微量要素肥料的施肥,反之若 作物並無微量要素缺乏症狀出現,則不必刻意以施肥來補充之。

    三要素肥料的施用,就作物品種之特性而言,生長潛力較大之品種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高於生長潛力低者。水稻矮性多蘗、葉片直立不易倒伏之品種產量高,氮肥之施用量通常應 較高,反之則較低。以作物生長期而言,晚熟品種因生長期長,故需肥量應大於早熟品種,且施肥時期也應適度的調整提早。

    氣候因素考慮,在日照充足時光合成產物之生產潛力增加,如能配合供給多量氮肥,就 可將此潛力充分發揮,而獲得高產,反之則造成減產。

    陽光不足時,作物通常需要較高量的 鉀素營養,因此增加鉀肥的施用,才能維持作物正常的光合效率。水分是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水分較缺乏季節,作物的乾物生長量減少,相對的肥料需要量亦應減少。

    溫度升高時一般作物生長旺盛,且在高溫季節土有機物分解也會加速,相對的釋放出氮素較快,根的吸收率也高,所以應減少氮肥施用量,溫度降低時,磷素的吸收受到阻礙,例 如同一塊田在不同溫度期種植玉米或高梁時,其缺磷症狀的表現低溫期較高溫期明顯。

    土壤肥力的高低,與施肥效果有明顯的關係,肥力低時施肥效果明顯,反之則小。目前所有的資料顯示,水稻、甘藷、玉米、落花生、大豆、原料甘蔗等作物均可依土壤分析資料 推荐農民施用磷、鉀肥,其他作物則亦可提供參考。作物氮肥需要量由於田間土壤理化性、 氣候及耕作方式的不同,對土壤有機質分解之影響極大,很難單憑化學分析資料推測不同地 點土壤之氮肥需要量,故氮肥需依作物生長反應靈活調節施用量。

    另一個土壤理化性質與施肥有關的就是土壤排水,在排水不良之土壤,鉀之吸收最容易受到抑制,所以鉀肥的施用效果特別明顯,因此無論水田或旱田應酌量增施鉀肥。

    栽培管理與施肥,一般作物栽植密度合理的提高時,應配合酌量提高肥料施用量,旱作以
    ( 不分類|不分類 )
    �X�B: 肥料成份解析;農作物生產,除了注意農藥噴灑會造成毒害,你可知不當使用肥料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及毒害?。完全吃素的朋友,如果臉色比較暗沉,可能是長時間硝酸鹽中毒的狀態 - alpineatks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lpineatks/5063979#ixzz2AHrycyjf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4:08]過關!

    回覆刪除
  13. 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有何不同?

    有機肥料:乃有機生物殘體經腐熟微生物分解其CN分子結構而來的肥料;ex牛奶,牛豬雞糞、骨粉、魚肥、植物殘體、豆餅、稻草、蔗渣,菜葉,人尿糞便(包括禽獸),蔬果類.....    可以把土變成良土

    無機肥料:一般又稱化學肥料,由礦物質、人工化學合成或動植物燃燒後的物質;ex硝石、苦土石灰、硫酸銨,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草木灰......     很容易始土酸化沒辦法在種植要等好久才恢復 
    有機肥料的功效
      1. 改善土壤構造:有機的顆粒或斷片使土壤變鬆,有機質可增加微生物產物,促進土壤團粒化作   用,使土壤構造變好。
      2. 增進土壤通氣性:土壤構造變好,可增加土壤的通氣量,同時使根系間之氧化碳易於擴散出去。
      3. 增加土壤保水力:有機肥料本身具有很強的吸水性,直接幫助水分的保持,或間接來自土壤構造的改善而提升土壤保水力。
      4. 增加土壤溫度:有機肥料之顏色較深,能吸收較多的熱量,而提高土壤溫度。
      5. 供應作物營養及能量:有機物分解時,產生無機營養(如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及有機營養(如氨基酸.醣類等),並放出二氧化碳,部分可供作物光合作用的應用基質。
      6. 增加土壤貯存營養分:土壤中之營養元素在有機質表面貯存,形成可交換性的形式,尤其對含粘粒少之土壤更為重要。
      7. 有機物質之分解產物促使無機營養轉移及增加其有效性。
      8. 提供微生物的營養及能量:大量之有機物質進入土壤中,可促進微生物之活動,也加速有機物質之分解,間接提供作物所需之營養元素。
      9. 對土壤有益菌有增進時,可達到制衡有害菌之作用。
    有機肥料肥分含量
      有機肥料係由有機物質按不同比例混拌醱酵製成,不同材料及比例均會影響有機肥料之成分含量,較常用之有機物質及有機肥料所含成分如后:

          表一、常用有機質肥料肥分含量表(%)
            種 類   氮   磷 酐   氧化鉀
          ------------------------------------------------------------
            落葉堆肥  0.6   0.2       0.6
            人造堆肥  0.6   0.3       0.7
             稻 草    0.6    0.1     0.9
             牛 糞    0.3    0.2     0.1
             羊 糞    0.6    0.5     0.3
             豬 糞    0.7    0.3     0.4
             乾 雞 糞  5.0    4.0     2.0
            蒸製骨粉  4.0     23.5     0.0
             乾 血 粉  13.0   1.5     0.5
             羽 毛 粉  9.0    1.5     0.0
             大 豆 粕  7.0    1.5     2.3
             棉 實 粕  5.5    2.5     1.6
             花 生 粕  6.0    1.5     1.3
             蓖 麻 粕  5.4    2.2        1.5
            米糠油粕  2.5   5.0        2.0
             太空包介質  0.9    0.4     0.1
            樹皮堆肥  0.7   0.6        0.5
          -------------------------------------------------------

          表二、有機物質之碳、氮含量及碳氮比
          
                  有機物質種類   碳   氮   碳氮比
          ------------------------------------------- -----------
              玉 米 桿   43.0  1.7   26
              榖   殼   49.8  0.6   72
              松樹鋸木屑   51.0  0.1    728
              松 樹 皮   52.4  0.2    218 
                      

    在這邊我們要先注意三個要點


    一、土壤的PH值(土壤酸鹼值)


    二、土壤的導電度(可以了解土壤鹽化的程度)


    三、有機質含量是否在2~3%


    在這篇文章中,我先針對土壤酸化(PH)問題,提供改善方法給大家。





    土壤過酸會出現下面的現象:



    一、作物根系生長受阻,養分及水份吸收率下降。


    二、磷被土壤固定量大,降低作物吸收磷的有效性,甚至出現缺磷現象。



    三、鈣、鎂、鉀離子易遭淋失,出現缺鈣、缺鎂現象。



    四、鐵、鋁、錳溶出太多,對作物有毒害作用。



    五、微生物活性低。



    六、鉬溶解度低→抑制氮素同化作用。



    七、微量元素流失




    [版主回覆10/25/2012 14:08:07]過關!

    回覆刪除
  14. 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化學肥料都會導致土壤酸化」,雖然絕大部分的化學料是會造成土壤酸化,但是如氰氮化鈣就不會。

    為何施用化學料會造成土壤酸化呢?首先要有化學離子的概念與植物吸收養分種類概念。植物藉由施肥吸收的養分有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鋅、銅、鉬、鈷、氯必要元素,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氮、磷、鉀,因此稱為肥料三要素,需求量次大的為鈣、鎂,需求量約為肥料三要素的十分之一。

    一般化學肥料在施到土壤中時,遇水會溶解,例如施用氯化鉀,遇到水後會形成氯離子及鉀離子,當鉀離子為作物所吸收之後,遺留下來的氯離子會與水中的氫離子(H+,H3O+)結合,形成鹽酸,經長期累積,等到超過土壤的緩衝值時,pH下降,而造成土壤酸化。

    又如施用硫酸銨時,在水中解離形成硫酸根離子與銨離子,當銨離子為作物所吸收或是被硝化菌轉化成硝酸根離子時(通常植物吸收硝酸根離子與銨離子的比例約為2:1),遺留下硫酸根離子,會與水中的氫離子(H+,H3O+)結合,形成硫酸,經長期累積,等到超過土壤的緩衝值時,pH下降,而造成土壤酸化。

    又如施用過磷酸鈣,在水中會解離形成磷酸根離子與鈣離子,植物雖會吸收磷酸根離子與鈣離子,但是磷在土壤中的移動性慢,而鈣移動性也慢,因此容易與土壤中的酸根結合而中和酸性,但是磷酸根也會會與水中的氫離子(H+,H3O+)結合,形成磷酸,經長期累積,等到超過土壤的緩衝值時,pH下降,而造成土壤酸化。

    寫到這邊不知道您對於化學肥料為何會造成土壤酸化是否有了概念。而施用氰氮化鈣,因其會形成鈣離子與氰酸根,氰酸根會有殺菌或抑制菌的作用,遺留的鈣離子如未能被植物所吸收,其餘會與土壤中的酸根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物質,而提高土壤的pH值,這就是氰氮化鈣不會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0:26]過關!

    回覆刪除
  15.   以廢棄物和生物有機殘體為主的肥料。其種類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屠宰場廢棄物;海肥(沿海地區動物、植物性或礦物性物質構成的地方性肥料)。
         
    其他肥料
      此外還有泥肥、熏土、坑土、糟渣和餅肥等。土肥類應經存放和晾干、糟渣和餅肥經腐熟后用作基肥。
    我國的有機肥料資源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機肥料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數量大,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肥源,但它也是農業、畜牧業生產的副產物。可以說,哪裡有農業、畜牧業、哪裡就有有機肥源。城市中可以利用的有機生活垃圾,主要來自農產品和畜產品。所以農業、畜牧業越發展,有機肥資源就越豐富。根據全國各地區調查,目前使用的有機肥料就有14類100多種。人糞尿是一項重要有機肥源。平均每個成年人每年糞尿排泄量約為790公斤,折含氮素(N)4.4公斤,磷素(P2O5)1.36公斤,鉀素(K2O)1.67公斤。如以人糞收集利用率按60%、人尿30%計算,我國農村人口有9億,折合為成年人,每年就可積攢人糞尿1600多億公斤,可為農業生產提供氮素90萬噸,磷素28萬噸,鉀素34萬噸。
      據中國農業年鑒1990年資料,我國豬存欄數約3.4億頭,牛近1億頭,馬騾驢2700萬匹,這些家畜排泄物數量大,養分豐富,是我國農村最大的有機肥資源。其中豬每年可為農業生產提供氮素130多萬噸,磷素85萬噸,鉀素180萬噸;大牲畜可提供氮160多萬噸,磷83萬噸,鉀110多萬噸。加上每年有30多億只家禽和10多億只兔,其提供的養分量占農村有機肥料總量的63%~72%。
      農作物秸稈也是很重要的有機肥源。其養分豐富,來源廣,數量多,可直接還田。也是堆、漚肥和家畜摯□的重要原料。我國主要農作物秸稈每年總生成量平均為4億多噸,按稻草還田率30%,麥秸還田率45%,玉米秸還田率20%計算,每年可用作有機肥料的秸稈就有1.3億多噸,約可提供氮素66萬噸,磷素40萬噸,鉀10.6萬噸。
      我國每年各種有機肥料總生產量達18~24億噸,其中氮磷鉀養分含量就有1678萬噸。這些數位只是粗略的估算。隨著人口的增加,農業、畜牧業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有機肥料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變化。據1998中國農業年鑒統計我國人口為12.058億,是1989的1.062倍,增加1.023億人;糧食產量為4.942億噸,是1989的1.12倍,增加7975萬噸,豬、牛、羊出欄數為63722.1萬頭,是1989年的1.673倍,增加2.5633億頭。禽蛋產量2125.4萬噸是1989年的2.95倍,增加1405.6萬噸。人口、畜禽數量和糧食產量的增加,必然增加人、畜、禽糞便和作物秸稈的數量。因此我國各種有機肥料年總生產量可能要遠遠超過18~24億噸,其中氮磷鉀養分含量也要超過1678萬噸。據張夫道等人的預測20世紀末,我國有機肥中氮磷鉀養分總量達1971~2087±91.7萬噸。總之我國的有機肥料是一項數量巨大的資源,而且是每年持續不斷地生產出來的,利用好了將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物質保證。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1:56]過關!

    回覆刪除
  16. 作物的正常生產,需有下列七項生長條件的配合,包括(1)充足的日照;(2)適宜的溫度(包括地上部及根系環境);(3)均衡且足夠的CO2 和O2濃度(包括地上部及根系環境);(4)充足且適量的水分;(5)穩固的機械支持物;(6)足夠且均衡的養分供應;以及(7)不存在不利於作物生長的逆境因子(如病蟲害,寒害,霜害,有毒物質......等)。作物生長所需的必要養分計有十六種(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鎘,銅,鋅,氯,鉬,硼),其中除碳,氫和氧三者主要為來自大氣中的CO2和H2O外,其他的十三種養分則主要由土壤供應。一般而言,土壤中所存在的養分無法完全滿足作物生長所需,因此必需藉由施用化學或有機肥料來補充。養分對作物生長的功能可歸納為構成體質(C、H、O、N、P、K、Ca、Mg、S)及新陳代謝(微量元素)兩大類;每一種養分均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任何一種養分出現不足,過多或不平衡時,其所主宰的生理功能將受到抑制而影響作物的品質或產量。因此,欲維繫或增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必需瞭解土壤所能供應的養分量,肥料需補充的量,以及作物根系的吸收狀況。「作物的營養診斷」可反映土壤養分的供應狀態及作物吸收養分的狀況,而「土壤的健康診斷」則可告知根系周遭環境是否有利於根系的生長?抑或是否存在有礙根系生長而有待改善的土壤物理,化學或生物性質。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4:39]過關!

    回覆刪除
  17. 作物的正常生產,需有下列七項生長條件的配合,包括(1)充足的日照;(2)適宜的溫度(包括地上部及根系環境);(3)均衡且足夠的CO2 和O2濃度(包括地上部及根系環境);(4)充足且適量的水分;(5)穩固的機械支持物;(6)足夠且均衡的養分供應;以及(7)不存在不利於作物生長的逆境因子(如病蟲害,寒害,霜害,有毒物質......等)。作物生長所需的必要養分計有十六種(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鎘,銅,鋅,氯,鉬,硼),其中除碳,氫和氧三者主要為來自大氣中的CO2和H2O外,其他的十三種養分則主要由土壤供應。一般而言,土壤中所存在的養分無法完全滿足作物生長所需,因此必需藉由施用化學或有機肥料來補充。養分對作物生長的功能可歸納為構成體質(C、H、O、N、P、K、Ca、Mg、S)及新陳代謝(微量元素)兩大類;每一種養分均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任何一種養分出現不足,過多或不平衡時,其所主宰的生理功能將受到抑制而影響作物的品質或產量。因此,欲維繫或增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必需瞭解土壤所能供應的養分量,肥料需補充的量,以及作物根系的吸收狀況。「作物的營養診斷」可反映土壤養分的供應狀態及作物吸收養分的狀況,而「土壤的健康診斷」則可告知根系周遭環境是否有利於根系的生長?抑或是否存在有礙根系生長而有待改善的土壤物理,化學或生物性質。

    用土 它是岩石風化和動植物長期作用的產物
    [版主回覆10/25/2012 14:16:36]過關!

    回覆刪除
  18. 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的差別
    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蔬果養活的成功率和兩種的受蟲害的程度有多大
    1.有機肥:種類很多
       動物性有機肥:動物羽毛內臟糞便屍體(魚類)骨粉,....等等.
       植物性有機肥:大豆玉米菜籽,稻麥桿,植物根莖葉,...等等.
       混合型有機肥:兩大類混合型(廚餘肥).
    2.化學肥:種類也不少
        氮肥(N):胺態氮,硝態氮,尿素氮.等
        磷肥(P):過磷酸鈣.
        鉀肥(K):氯化鉀(KCL),硝酸鉀(KNO3),硫酸鉀(K2SO4)等.
       混合肥:三要素複合肥,微量要素添加肥.

    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化學肥料都會導致土壤酸化」,雖然絕大部分的化學料是會造成土壤酸化,但是如氰氮化鈣就不會。

    為何施用化學料會造成土壤酸化呢?首先要有化學離子的概念與植物吸收養分種類概念。植物藉由施肥吸收的養分有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鋅、銅、鉬、鈷、氯必要元素,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氮、磷、鉀,因此稱為肥料三要素,需求量次大的為鈣、鎂,需求量約為肥料三要素的十分之一。

    一般化學肥料在施到土壤中時,遇水會溶解,例如施用氯化鉀,遇到水後會形成氯離子及鉀離子,當鉀離子為作物所吸收之後,遺留下來的氯離子會與水中的氫離子(H+,H3O+)結合,形成鹽酸,經長期累積,等到超過土壤的緩衝值時,pH下降,而造成土壤酸化。

    又如施用硫酸銨時,在水中解離形成硫酸根離子與銨離子,當銨離子為作物所吸收或是被硝化菌轉化成硝酸根離子時(通常植物吸收硝酸根離子與銨離子的比例約為2:1),遺留下硫酸根離子,會與水中的氫離子(H+,H3O+)結合,形成硫酸,經長期累積,等到超過土壤的緩衝值時,pH下降,而造成土壤酸化。

    又如施用過磷酸鈣,在水中會解離形成磷酸根離子與鈣離子,植物雖會吸收磷酸根離子與鈣離子,但是磷在土壤中的移動性慢,而鈣移動性也慢,因此容易與土壤中的酸根結合而中和酸性,但是磷酸根也會會與水中的氫離子(H+,H3O+)結合,形成磷酸,經長期累積,等到超過土壤的緩衝值時,pH下降,而造成土壤酸化。

    寫到這邊不知道您對於化學肥料為何會造成土壤酸化是否有了概念。而施用氰氮化鈣,因其會形成鈣離子與氰酸根,氰酸根會有殺菌或抑制菌的作用,遺留的鈣離子如未能被植物所吸收,其餘會與土壤中的酸根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物質,而提高土壤的pH值,這就是氰氮化鈣不會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
    [版主回覆10/25/2012 19:09:38]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19. 蔬菜所含硝酸鹽對人是護不是禍!
    黃裕銘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副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
    兼土壤調查試驗中心及農產品檢測及驗證中心主任
    中華肥料協會理事長
     
    蔬菜中硝酸鹽含量高低三不五時就上媒體,且常扯上藍嬰症或胃癌。英國政府早在1985年就證實硝酸鹽和胃癌沒有關連,1985到2003年間也有許多醫學研究指出硝酸鹽和胃癌沒有關連。早在1948年小兒科醫學雜誌文章就提出人體試驗結論是在沒有細菌感染下,單獨硝酸鹽不會造成藍嬰症。許多藥理學研究,證實硝酸鹽是人體健康保衛系統的一重要化學物質。
    英國農業專家Addiscottls和臨床藥理學家Benjam共同於2004發表硝酸鹽和人體健康的文章(原文Addiscottls, A.M.& N. Benjam. 2004. Nitrate and human health.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04) 20, 98-104.),其主要摘要:早期將高鐵血紅蛋白症(藍嬰症)和硝酸鹽連結的原因是由於許多被細菌污染的井水,其硝酸鹽濃度也高。四個流行病研究追尋胃癌和硝酸鹽之關係,結果並未發現兩者有關連。在前30年研究報告結果,水中硝酸鹽濃度提高,胃癌發生率反而降低的趨勢。硝酸鹽對人體健康是保護而非威脅。硝酸鹽會被舌頭中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被酸化產生有抗菌作用的一氧化氮,這是人體健康重要防衛機制,也是胃腸抗衡可能造成胃炎之沙門氏菌、大腸菌及其他病原菌的重要機制。一氧化氮也是口腔抗齒齲及皮膚抗真菌性病(香港腳)的重要機制。另幾世紀以來,傳統上使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作為肉品防腐劑。
    植物由於養分需求而需要吸收大量硝酸態氮,尤其葉菜類更需要硝酸鹽及其他無機陰陽離子(常見K+、Na+、Cl-、SO4-2、NO3-)作為膨壓用溶質,若無機溶質不足,則需要合成有機溶質以達需要溶質濃度。葉菜類葉柄越細者其依賴膨壓以支撐植株的比率越高,相對其硝酸鹽濃度也會較高。這可由一般波菜硝酸鹽濃度高於高麗菜,葉菜類的葉柄硝酸鹽濃度高於葉片本身佐證之。檢測葉菜類硝酸鹽濃度規定是要將整個葉(包括葉片及葉柄一起)的測值,不能只測葉柄汁液。
    蔬菜硝酸鹽濃度無關來自有機農業或傳統農業,蔬菜肥培管理若符合合理化施肥原則,其硝酸鹽濃度皆可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若施肥過量,則無論有機氮肥或化學氮肥,皆會使土壤中累積高量硝酸鹽,而致作物大量吸收。當然會造成光合產物不足於將之轉化為胺基酸及蛋白質,而有高濃度的硝酸鹽累積。
    作物合理施肥不僅可以降低肥料成本,且作物健康可以降低農藥的使用及農藥殘留的問題,更可以提升食品安全性及國人健康。合理施肥可以提升作物的固碳量及能源收成倍數,也是保護水資源及環境品質的重要一環。
    現在社會資訊可容易取得,期望媒體在思考有可能影響大眾民生問題上,最好多一層的確認,以免傷害到多數的農民。就如多年前對楊桃錯誤的報導,造成台灣優良楊桃產業被犧牲。看似弱勢的農業,但是他對國人健康的關係密不可分。良好的農產品不是只靠農委會及農民來維護,更需要全體國民的關心,尤其對可能傷害到農民生計時,更需要謹慎求證。這群默默奉獻的農友受傷害,其實消費者的權益也是受傷害。
    [版主回覆10/26/2012 11:26:40]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20. 根據環保署資料,台灣地區土壤因廢水導致之污染約占80%,因空氣落塵造成之污染約占13%,其餘廢棄物、農藥、肥料、酸雨等之污染,對土壤均造成衝擊。綜合以上所述,歸類土壤污染源如下:

    工業廢水、廢污泥或其他固體、液態廢棄物。
    農藥及肥料。
    畜殖業廢棄物。
    都市污水及垃圾。
    廢氣、落塵及酸雨。

    土壤污染的影響

      土壤遭受污染,不僅土壤品質惡化、根著其上的作物,食用作物的生物亦受波及,甚至影響到地下水源的品質,而威脅到飲用水的安全。
    工業廢水中所含的鉛、鎘之重金屬沉積在土壤中,對作物有加成作用,增加對稻作危害的 程度。 並經食物鏈進入人體,累積到一定限量後,就會產生中毒現象。
    塑膠、石化、紙廠、電鍍、染整、製革、食品、肥料等工廠的廢水,會增高農田的水溶性 鹽分,增加導電度。
    食品、酵母製造工廠的廢水,會造成土壤缺氧現象,影響作物產量。
    鋼鐵、砂石、煤礦廠廢水皆含有極高的懸固體,超量時會使土壤造成缺氧現象,並降低土 壤對水及空氣的通透性,使作物生長受阻。
    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會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和鉀,有效性磷降低,pH值降低,含氮量大增,使稻作徒長、倒伏,結實不佳,多病蟲害和米粒中的鎘含量增高。
    流進土壤中的含砷農藥,經由食物生物鏈濃縮而進入人體、畜產及野生動物體,造成疾病等不良影響。
    豬糞尿為高濃度的有機廢水,一旦進入土壤,一兩天內土壤氧氣就被消耗殆盡,植物根部則因缺氧而易枯死。
    以豬糞尿為肥料,施肥超量會使土壤的pH值值升高,導電度增高,交換性鉀及可抽取性鋅和錳增加,有機物不完全分解而產生有毒物質,導致產量的降低。
    土壤中的的刻毒性質(如多氯聯苯、戴奧辛)通常都來算化學工業廢棄物,這些物質因無適當的處理或回收就排到環境中,危害生物,引起公害。
    肥料大部分為無機鹽類,可溶於土壤中,使用化學肥料過多會造成土壤酸化,並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鹽分的施用過多含氯肥料,將導致重金屬有效性增加。
    汽車使用含鉛汽油,其排放之廢氣中含有鉛化合物,經雨水油刷沉積於土壤中,造成鉛污染,再經由食物鏈輾轉進入人體。
    使用含汞的農業殺蟲劑,進入土壤後為稻米所吸收,累積,最後為人所食。 ‧酸雨使土壤酸化、礦物質流失,影響作物之生長。
    土壤中污染物經傳輸影響到地下的水質,間接可能造成飲用水的污染。
    [版主回覆10/26/2012 22:41:50]good,過關!

    回覆刪除
  21. 有機的生活裡有生產,有機的生產裡有生活

    什麼是有機生活?

    『有機、有機』,這是人人嚷嚷上口的一句名詞,但是若問到『有機』是什麼? 有人回答: 就是沒有噴農藥、沒有化學肥料; 也有人回答:就是無毒的啦!; 也有人回答:就是用有機肥料栽培的........ 這些答案好像都很有道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大家都知道:『有機比較好』, 但是,如果將有機產品拿到一般的傳統市場賣,通常都是『賣不好』,甚至乏人問津,這到底是為什麼?

    有人說:有機比較貴。 不知是『假有機』還是『真有機』。 有機的菜色好像比較少、選擇性少、價格不好比較(雖然有機,但怕買貴了)。 很多蔬菜本身就很有機(根本不需人為去操控),只要在購買時多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現在很多農藥都是水溶性的,只要是安全期採收,蔬菜多沖洗或川燙一下就很安全了,不一定要需買有機蔬果。 有的吃就不錯了,貧窮地區那有的挑(感恩喔!)。 人口那麼多,有機栽培的生產量那夠人吃。 大家都要吃有機,哪有那麼多有機?

    『有機』一詞,最早來自『有機化學』,相對的就是『無機化學』含碳的有99.9%是有機物簡單的說,化學的有機是指含炭化合物,如烷類、炔類、等的化學機轉、化性、物性。

    農業上的有機又與化學上的『有機跟無機』是不盡相同,農業有稱為『有機農業』,但相對的,不是有機生產的就稱為是『無機農業』呢?雖然名稱是隨人家取的,但是取名『無機農業』就有點牽強,因為我們也不能說農業『無生機』吧!;我們只能說為了當時環境(民國50年代)的需要,為了增加生產力,所以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類似我們所說的『西藥』,久而久之,農民也習慣了這種作法,因為它省時省力,初期使用時還OK,因為成本低,產量高;然而經過了長時間大量的噴灑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之後,諸多的後遺症已經出現了,例如:生態環境的破壞,病蟲害的抗藥性與基因突變,土壤酸化、地質改變、水資源的汙染.....等等,這些生態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到現在,如不立即的挽救,更會嚴重的影響到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少數農民為了生產量及獲利,眛著良心,不遵守安全用藥的規定,造成農藥殘留的事件發生,這些都是我們所知道的,也警覺到的問題。

    近幾年來,在政府以及民間團體的積極宣導及教育之下,加上新聞媒體的大量宣傳,耳濡目染之下,很多農民已經做了很大的改變,懂得要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增加地利,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也養成安全用藥的觀念,不再購買來路不明的黑心農藥.....基本上,已經有了地利和健康的觀念,但還是脫離不了所謂『貫行的農法』,這是出在教育的問題。

    農民都知道:

    認同『有機』是好的。 無化學農藥栽培也是好的。 保護生態環境也很重要。

    但實務上要怎麼做?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有些是心態問題; 有些是利益問題; 有些是觀念問題; 有些是技術問題;

    綜觀這些問題,我們來做個分析:

    心態問題: 這些問題裡面,就是心態的調整最為重要:

    『堅強的毅力』多半是每個農民的特質,堅強毅力的背後一定要有一顆道德良心做基礎才不會『變節』,先不要說是純有機的栽培,而先以一個保護土地開始做起: 1.不使用化學肥料:以目前的農業生化科技而言,這應該是最不成問題的,只是改用有機肥料而已,成本或許會增加一些,現在生物科技發達,生物制劑的有機肥料效果都非常好,(足以取代化學肥料) 2.不使用化學有毒性的農藥:以現在微生物科技發達的時代而言,這也有相當多的替代性產品,或許效果沒有化學農藥來的有效,至少在人的身上是安全健康的,即使使用化學農藥,也應履行安全用藥規定,以植物的健康管理為第一要務,而以不影響生態為原則,蟲害雖然討厭,病害更是可怕. 3.絕不使用除草劑:這點就不只是毅力問題了,雜草問題是農民最大的痛,自古以來,農民認為:雜草不除,五穀不收,將雜草視之為眼中釘,見草不除,心中不快;然而,真的非使用除草劑不可嗎?回頭再想想,雜草真的那麼使農民討厭嗎? 這要依作物別及生產者的心態來探討:

    (1)如果是種植短期淺根蔬菜而言:那雜草會競食養分及生長空間,如果能夠在種植前配合土壤浸水及翻土多次,使土壤中的雜草種子腐壞,加上蔬菜如能提前育苗再移植,使成長的速度大過雜草,那也就不用怕雜草了.

    (2)如果是果樹的話,那就更不用擔心雜草了:果樹屬於深根或廣根的,根系幾乎全部在土壤表下層,樹蔭也會抑制部份雜草的生長,樹勢幾乎都高過於雜草,對於果樹行光合作用的空間完全不受雜草影響;至於另一說法:雜草競食肥料的問題,這是有的,如果將肥料施於表土,那當然會被雜草競食了,而且養肥了雜草,農民因為施肥,就很不甘心肥料養肥了雜草(因為肥料是要錢的,雜草又不能賣錢,所以就很討厭雜草,這是理所當然的),以維護生態而言,當然是建議使用割草機來除草,此時,因為草勢長的快,所以要割好幾次,割了又長,果樹長的都沒有雜草來的快,這就是考驗良心和毅力的時候了,千萬不能氣餒,其實,除草只是治標不治本,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要大家『斬草除根』,而是要告訴各位一個"果樹施肥的觀念":

    a.果樹是樹,請看大自然中的樹、馬路兩旁的行道樹,請問誰在施肥?為何它仍然長的那麼茂盛? 這並不是說:果樹不需要肥料(養分),而是要分析果樹的特性:它是多年生的長期作物,大部分是一年結一次果,根系深又廣,它有它自然的本能:※根系會自己去尋找水源,越不灌水,根系越廣,根系廣,吸收面積大,樹體就穩健,樹體穩健,植物就茂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就強,儲藏能量的功能就強,開花後就有足夠的能量供應給果食(如母體要喂奶一樣),※從果樹開花開始,它進入生殖期,此時它不需要太多的氮肥,它只需要補充一些微量元素就夠了,因為此時給他的氮肥,都已經來不及轉化到果實上了,而且此時的氮肥如果過量,反而促使果樹抽梢發芽,而使果樹提前進入生長期,此時就容易造成落果,果實也沒有能量,容易得病(如蓮霧的黑腐病),講到這裡,我們都沒有談到果樹要如何施肥?簡單說:我不建議從土壤施撒太多的肥料,土壤只是需要更多的有機質就夠了,這只是建議,當然要施肥也可以,只是要考慮到這時的施肥是否肥了雜草?這兩者是要權衡的.

    b.果樹所需的養分,也可以由葉面噴灑液肥來供應,果樹需要的是健康均衡的營養,大自然所給予的氮肥應該是足夠的,如:下雨、打雷(閃電),閃電一次,就約有一到兩噸的氮氣隨雨而降,非常有效的增加土壤的肥沃。但果樹比較欠缺的是:土壤當中的生態,就是菌種,如脫氮菌、溶磷菌、放射線菌、木黴菌、蚯蚓、微生物等,這些生物比較有利於植物根系的健康及營養的吸收。而雜草此時的功用,就是保護這些菌種的生長,這些微生物都能將養份供應到土壤深層的根系,這是表面施肥所難以到達的根系地區.

    (3).雜草還有一個好處:保護土壤表面濕度及溫度,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還可避免土壤被大雨沖走 (4).地面有了雜草就比較不會有藤蔓之類的植物生長,其實果樹比較擔心的是被藤類纏繞,雜草還算是小兒科呢? 了解了以上雜草也能保護生態的種種好處之後,相對於雜草對果樹的壞處,真的是好處多於壞處,經過這樣分析,應該就比較不會那麼痛恨雜草了吧!

    從利的觀點來看: 從事有機的農法有沒有什麼損失? 或許有人會說: 1.成本高 2.較費工 3.產量少 4.擔心通路有問題, 您認為真的是這樣嗎?

    從事有機增加了什麼成本?
    [版主回覆10/27/2012 19:11:12]很好,過關!

    回覆刪除

歡迎親愛的家長及同學們,將心中的想法…在此提出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