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國小 四年八班
知識天地台灣南部廟會的陣頭:從素蘭陣談起謝國興(近史研究所研究員)從物質生活條件來說,台灣社會的城鄉差距不大,南北的生活與文化應該也沒有太大區別。但是這幾年大家卻又耳熟能詳的常聽到似乎「北部人」、「南部人」不太相同,尤其在關乎台灣意識、本土認同的議題上,以及表現在政治選舉行為與文化上,差異看來確是不小。「台灣南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就地域來說,大約是雲嘉南及高屏地區,以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域看,即台南州與高雄州。這個地域,是台灣開發最早、農地面積最大、農業人口最多(雖然相對於台灣人口的絕對數來說並不多)、農業性型態生活持續最久的地區。這個地區,尤其是台南與高雄,是台灣定期性大型廟會最頻繁,活動方式最「熱鬧」的地方。大家如果有機會深入一點觀察臺灣南部的廟會活動,將會發現台灣社會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型態、價值觀念等十分多元豐富。新聞媒體是我們了解社會的主要憑藉,但台灣的各種媒體似乎對深入報導與廟會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興趣不大,因此台灣南部經年有各式各樣的大型廟會,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沒什麼關連的存在。話說回來,台灣南部廟會的一大特色是表演性的「陣頭」數量多而且多元。「陣頭」也者,在廟會香陣(出香、進香、刈香的隊伍)「前頭」、「裏頭」活動的各種具宗教儀式性與表演性(使廟會活動顯得熱鬧的)團體均屬之。大家所熟悉的大甲媽祖每年七天八夜遊行繞境活動中,具有可看性的表演陣頭幾乎沒有,相反的,台南、高雄地區大型廟會的民俗或社區性表演陣頭每次常多達數十個。陣頭的種類很多,依形式有宗教儀式、歌舞小戲、音樂演奏、雜技表演等區別,依功能區分,主要是宗教儀式性(鎮邪除煞)與歡樂熱鬧型兩類,「鄉下人」習慣上用文陣、武陣作區分,武陣(宋江陣、金獅陣、八家將等)本質為宗教儀式性陣頭,文陣是輕鬆、趣味性的「熱鬧陣」。無論如何區分,傳統陣頭的主要意義與價值在於它是地方居民自組的「庄頭陣」(相對於僱請表演的「職業陣」)。早期農業社會生活形態為主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廟會陣頭都是庄頭陣,維繫庄頭陣的要素有幾方面:人口、經濟力、宗教信仰、社區認同;前兩項因素是村落能否組織大型武陣的重要關鍵,許多村莊、聚落(角頭)人口少,以及傳統沿襲等因素,就以文陣,如音樂性陣頭(南管、北管、太平歌等)、歌舞小戲(陳三五娘、牛犁歌、布馬陣、跳鼓陣等)的方式組陣。大多數的文、武陣頭是清代自閩南地區隨移民傳來台灣,少數是台灣新創,且限於文陣(歌舞、雜技類)。素蘭陣是1960 年代才出現的廟會表演性陣頭,它的起源與發展變化,則饒富興味。1960 年代政府正強力推行國語,政策上不鼓勵方言的使用,台語(閩南語)歌曲的公開播放演唱也受到嚴格限制,台語歌曲唱片的發行市場很小,消費人口有限,唱片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紛紛以填上台語歌詞的方式翻唱日本歌(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莊永明稱之為「半價歌曲」),包括後來成為黨外反對運動時期「聖歌」的「黃昏的故鄉」,也是混血的半價歌曲。1962 年,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帶動黃梅調與「歌唱片」電影的風潮,「台語流行歌曲」與「台語電影」密切結合的現象也跟著出現。1963 年,金玫、黃三元主演的台語電影「素蘭小姐要出嫁」上映,主題曲「素蘭小姐要出嫁」也是一首半價歌曲(莊啟勝作詞),由黃三元主唱,一時十分流行。1966 年,以「素蘭小姐要出嫁」歌曲為背景音樂(配樂)的廟會陣頭「素蘭出嫁陣」(後來簡稱素蘭陣)在二層行溪(二仁溪)出海口北端的台南市灣裡地區出現。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14期「素蘭小姐要出嫁」的原曲是日本明治時代發源於北海道的民謠,每段歌曲以「ヤーレン ソーラン」開頭,「ハードッコイショドッコイショ」結尾,乃當地漁民春天捕捉鯖魚時哼唱的漁歌,到大正年間(1920 年代),已流行日本全國(北海道小樽西面的余市町據說是「ソーラン節」的發源地)。1960 年代初,莊啟勝將「ソーラン」的音代以閩南語「素蘭」,「ハードッコイショ」音譯為「嘿咻嘿咻落蓋咻」,填詞成流行歌「素蘭小姐要出嫁」,歌詞表達的是「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雖然悲傷,但仍給予祝福的心情。這首台語歌的歌詞跟原曲的捕魚歌毫無關連,大概也很少人知道日本原曲的意含。大約在同時期,另一位知名的台語歌謠創作者郭大誠作了「內山姑娘要出嫁」,其中也用了「嘿咻嘿咻落蓋咻」的音。1966 年台南市灣裡一位名叫「國仔」(真實姓名待考)的人將「素蘭小姐要出嫁」整曲,與「內山姑娘要出嫁」的第一段歌曲合編為背景音樂,配上傳統日本服裝與舞步,編組成台灣第一個「素蘭出嫁陣」,參加灣裡萬年殿的廟會。早期素蘭陣包括一位媒婆、一位新娘(皆和服盛裝),兩位舉頭燈少女,14 位手執竹板配合音樂打節拍的伴娘,另有兩人扛花轎,12 人扛嫁妝(6 擔),一位挑尿桶(一對,以紅布包裹,尿桶是台灣傳統婚俗中必有的陪嫁品),兩位持武士刀護衛隊伍的保鏢,均著日本式服裝(成員基本上為12 至15 歲左右的青少年男女,以上共35人,還不包括隨陣放音樂、執陣頭小旗、沿途照護的工作人員)。表演以隊伍邊走邊舞的方式進行(配合遊行繞境的需要),到了比較重要的廟埕與據點(如主會首家的彩棚)時,會作完整的表演,如果是比較小的廟,就只表演「內山姑娘要出嫁」為配樂的一小段舞蹈,因為這一小段配樂節奏快,表演時間較短,方便繼續趕路繞境。素蘭陣是廟會陣頭的創新發明,屬於娛神娛人的「熱鬧陣」,在廟會中頗受歡迎。二層行溪口南岸茄萣鄉的白沙崙與灣裡是關係深厚的「交陪境」,這組以日本歌舞表現台灣民間婚俗文化的庄頭陣,很快就傳到白沙崙,並傳衍保存下來。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台灣南部開始出現以六到八人組成的女性職業素蘭陣,專供各地廟會活動雇請,基本成員是媒婆一人(丑角,常由男生反串),新娘一人(著西式洋裝禮服),另有六人著花俏服裝,跳各種西式現代舞步(或山地舞),配樂則幾乎全是節奏較輕快的「內山姑娘要出嫁」。最近幾年南部廟會常可見到素蘭陣,清一色是職業陣,一直到今年一月,白沙1966 年灣裡素蘭陣2006 年香港刈香職業素蘭陣2007 年茄萣白沙崙素蘭陣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14期崙萬福宮的香科廟會中才又出現由當地居民自組的素蘭陣,組陣的是一位賣檳榔的陳春生老先生,四十年前在「國仔」教導下開始組陣,這一次因人員召集不易,已減為24 人陣(其中大約十位是陳先生的內外孫子、孫女),帶隊指導的是他的兩位女兒,嫁妝六擔減剩兩擔,但基本表演形式仍保存,黃三元的歌依舊(現在市場流行的是伍佰重新翻唱的搖滾風格「素蘭小姐要出嫁」)、日本服裝、日本傳統舞步未變。不過他們從來不知道,「素蘭小姐要出嫁」原來是一首日本曲子,更不知道那是一首跟捕魚有關的民謠,雖然白沙崙本身就是靠海的漁港。而且,他們也對1950 年代以後三十多年政府長期限制廣播、電視播放台語歌曲,以及一度幾乎完全禁止日本歌曲,沒有太多感覺,在某個範圍內,他們一直過自己要過的日子。[版主回覆09/27/2012 14:18:22]哈,查得很快!
相傳為新莊地藏庵(大眾廟)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北部一帶的廟會,如今已發展至全台, 為廟會中常見的陣頭之一。增損二將軍是為青面增將軍與紅面損將軍的合稱,又稱為官將首。俗稱(關將頭、八將頭)相傳兩將軍原為危害人間的魑魅,後為地藏王菩薩的佛法所懾服,而成為地藏王菩薩的駕前護法。奉旨庇蔭民間。因此官將首的原始造型為兩個人所扮演,後來由於礙於美觀之故,將其陣容增加為三人,而演變至今日的五人,九人不等。而新莊的官將首更加上陰陽司公(陰陽判官),虎頭鍘與引路童子一同出巡,為其一大特色。在廟會中正式扮演官將首者,必先齋戒數日,即不近女色,不食葷食,以表誠心。身、口、意要三清。出巡時,面畫臉譜(底色分為青,紅,藍--------等色),手持三叉戟,手銬,火籤,虎牌,等刑具,身掛鹹光餅 (平安餅),經由法師開光,方可出巡。有別於八家將與八將。以動作之分別與不同:八家將的動作陰柔,而官將首的動作陽剛。(八家將為文差、武差、謝將軍、范將軍、甘爺、柳爺、春、夏、秋、冬四季神所組成)。(八將 則分為青山靈安尊王的部將,及霞海城隍爺的部將兩種)。故民間鄉里一見開面的人,就直呼八家將,實為以訛傳訛之舉,應加以判別區分。官將首出巡時,每逢廟壇,必定敬拜該廟主神,動作十分精采,頗具有可看性。正統官將首不常見於一般的出陣,接駕的場面。新莊每年五月初一的新莊大拜拜,除地藏庵官將首外亦聚集許多官將首的團隊。而又以中港區的較為突出,而且有信徒(兩公里之遠)延途下跪求平安與祭解之盛況。是不同於一般的官將首,是有保平安與押煞及保駕的性質。故官將首所到之處皆有民眾熱烈夾道歡迎。其實,官將首由增損二將軍化三尊已是特例,但有其特殊原因和具說明性的地方:◎三人較二人較容易有陣形的變化。◎二人長短兵器不同演起陣式來不易配合,不具協調性。但以其特性:◎損將軍和其分身多以對角方式變換陣形。◎不僅動作上,在面譜及兵器上具相似和對映性。◎面譜的顏色不同只為分辨左右,其線條則與八家將、八將,有不同之處,但不管面譜如何變化,服裝上仍保留為原色。所以,只能說至今其他的團体,並沒有把握住原官將首的內涵。另外,今天分為五人的團体以中尊為指揮者,為中央將首,另為東西南北四方,並不正確。因為,官將首實為地藏王之護法,是地藏王所收之妖怪。(魑魅有專指的妖物,只能說是為害的妖怪而已)更非隨便的王爺、瘟王之部下,故更無東西南北中五方之說。其以中尊為指揮者,但並不是以中為尊,而是陣形變化的考量,沒有尊卑的問題。◎官將首和八家將不同的除了動作陽剛與陰柔的分別外,在步伐亦以傳統戲曲中的「鬼步」為基礎改良,故以踮著腳步方式來走,二虛一實,這是其與八將一貫的特色。時下有些藝陣,如有些名為十三太保的藝陣亦用同樣的步伐,有些不貼切。◎新莊地藏庵所保有的不只是官將首的傳統內涵和意義,並且在儀式上維持傳統。在文武大眾爺出巡時,以傳統的「喊班」儀式,點校眾兵將,類似古代大軍出征之授印與點校,更是新莊地藏庵的特色。今日許多團體甚至沒有傳統的開光儀式,更沒有請神護身的程序,更失去了其中的意義。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研究大致有五種說法:(1)上界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五福大帝』(2)五福大帝所收降的海盜。(3)大戶人家的家丁。『石萬壽-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4)地藏王的部將。(5)城隍十二爺之系統-即文判、武判、延壽、速報、糾察、獎善、罰惡、增祿、牛頭、馬面、七爺、八爺。 在學界中比較認同它與五福大帝的關係較為密切,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嶽帝爺廟等,都有八家將的組織,但基本上,它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生出來,因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它的主神就是『五福大帝』。八家將的陣法 八家將的表演,主要是擒拿罪犯,有時攻擊、有時圍補。行進時以八字步〈又稱虎步〉為主,雙手擺動法器,製造威勢,變換位置時以左右二人一組,變換時不斷以「照面」的方式換位置(就是以扇遮面且和對方相望的動作)。表演前由什役代表,向廟宇主神行「三川拜兄弟步」(三近三退),接著就二人一組,文武差、甘柳爺、謝范爺、春夏神、秋冬神、文武判,依序做兩人、四人或全部的表演。基本狀況是假設罪犯在中間。一、走「七星步」:陣勢如北斗七星的排列,有「攻擊七星步」和「拜廟七星步」兩種,前著有攻有守,後著則皆為守勢,是晉廟時的步法。 二、踏「四門陣」:表演者為甘柳謝范,他們將佈陣的四個角落控制住,再往中央集中,假想犯人已被包圍在陣法中,使之不能逃脫,有方形陣法、菱形陣法、中型陣法,這就是最常見的四門陣。 三、擺「八卦陣」:四門陣加上四季神,即成八個人的八卦陣。八卦陣可以有多種變化,如內八卦、外八卦、龍虎八卦等。[版主回覆09/27/2012 14:17:41]不錯,很快速…查得好!過關!
陣頭”在台灣的廟會文化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如果大家看過迎神賽會的活動,一定對各種形式的陣頭不陌生,一般而言,遶境的廟會活動是以神轎為主要的重點,除了神轎外,常會有一些由廟方自行組成或地方組成的陣頭隨著神轎繞境,但近年來也漸漸的出現職業性的陣頭團體。”陣頭”大略可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常見的有:車鼓陣,公揹婆,素蘭要出嫁等,而武陣則以八家將,宋江陣最為常見。尤其是在東港,本地家將團和宋江陣加起來就在二十五陣以上,數目之多全台少見,但文陣倒是比較少見。因為陣頭的表演性高,變化多,因此較容易吸引人注意。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您對廟會文化不熟悉,則”陣頭”必定是您看熱鬧的最佳選擇。在此就筆者在東港曾拍照的家將陣頭向大家作簡略的介紹。 若對家將團和民間藝陣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以下資料: 1、<<官將首>>呂江銘 唐山出版社 20022、<<家將>>呂江銘 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20023、<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石萬壽 臺南文化22期 1986 4、<台灣民間宗教技藝宋江陣>董芳苑 中國論壇13卷8期 1982 5、<宋江陣的文獻研究>呂明智 史聯雜誌14期 1989 [版主回覆09/27/2012 14:17:00]ok,過關!
擂鼓齊鳴 梅花樁上採靈芝 以高低柱子而成的樁陣,驚險跳越,突破萬難代表排除萬難,翻身上躍下衝,驚險的挑戰,緊緊牽引觀眾的目光,贏得聲聲喝采。萬事如意,達到成功... 跳加官迎財神 加官晉祿 電音三太子 結合搖滾音樂 電子音樂.三太子大跳電音舞。相對傳統陣頭,電音舞三太子,看起來非常可愛逗趣,更是把三太子的活潑,表現的淋漓盡致。(圖片請參考作品展示)當時淳樸的農業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主要娛樂。 傳統藝陣源自「百戲」,明清之際,先民渡海來臺,也將民間藝陣同時傳遞來臺,歷經四百年的衍演發展,各種藝陣不祇保存傳統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呈現本土的風貌。「台灣陣頭」一般所指為「福佬陣頭」,但有時也會出現原住民或客家陣頭。種類豐富,演藝範圍很廣泛,深入民間各角落,都以「落地掃」形式表演,也就是不用舞臺,就地演出,觀眾與演者距離接近,所唱所演出俱為大眾心聲,充滿了鄉土的親和,隨著時代的變遷,更成為一種紮根於民間的傳統藝術。 臺灣民間陣頭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一、陣頭-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又可分為音樂類的北管、南管、八音、歌仔戲、大鼓陣等,歌舞類的如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七響陣、番婆弄、才子弄等載歌載舞的小陣,以及遊藝類的藝閣、花車、布馬陣、公背婆等。 二、武陣-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宗教類的家將團蜈蚣陣、十二婆姐陣、大仙尪仔陣,武術類的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等以及體育類的醒獅、舞龍。4426(媗萱)[版主回覆09/27/2012 14:13:40]查得很仔細!
關於陣頭"陣頭”在台灣的廟會文化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如果大家看過迎神賽會的活動,一定對各種形式的陣頭不陌生,一般而言,遶境的廟會活動是以神轎為主要的重點,除了神轎外,常會有一些由廟方自行組成或地方組成的陣頭隨著神轎繞境,但近年來也漸漸的出現職業性的陣頭團體。”陣頭”大略可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常見的有:車鼓陣,公揹婆,素蘭要出嫁等,而武陣則以八家將,宋江陣最為常見。尤其是在東港,本地家將團和宋江陣加起來就在二十五陣以上,數目之多全台少見,但文陣倒是比較少見。因為陣頭的表演性高,變化多,因此較容易吸引人注意。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您對廟會文化不熟悉,則”陣頭”必定是您看熱鬧的最佳選擇。在此就筆者在東港曾拍照的家將陣頭向大家作簡略的介紹。 若對家將團和民間藝陣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以下資料: 1、<<官將首>>呂江銘 唐山出版社 20022、<<家將>>呂江銘 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20023、<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石萬壽 臺南文化22期 1986 4、<台灣民間宗教技藝宋江陣>董芳苑 中國論壇13卷8期 1982 5、<宋江陣的文獻研究>呂明智 史聯雜誌14期 1989[版主回覆10/01/2012 12:10:00]good,過關
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豐富多樣,若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文陣: 文陣特徵為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 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如車鼓 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番婆弄、才子弄、布馬陣、七響陣、牽亡陣、挽茶車鼓陣、三腳採茶、鑼鼓陣等。 武陣: 武陣特徵為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家將團、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十二婆姐陣、蜈蚣陣等。[版主回覆10/01/2012 12:07:30]查得好,過關~
在台灣傳統宗教遊行隊伍中,陣頭就是帶頭作動態表演的團隊,是台灣民間廟會及喜慶等各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表演。一般陣頭可分為「文陣」和「武陣」二種,「文陣」是農村人們或民間藝人所創作而流傳的小型歌舞和戲曲,包括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歌舞較多、娛樂成分也較高;而「武陣」則包括:官將首、八將、八家將、宋江陣、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演出需要有極佳的團隊合作默契、技術與充沛的體力。在民間廟會慶典裡為了增加地方信仰中心宮廟活動的趣味及活潑性,衍生出各式各樣職業性或義務性之遊行藝術陣頭的參與,通常遊藝陣頭鑼鼓喧天,增添慶典歡騰的熱鬧景象!其中,由地方弟子所組成的陣頭彰顯在地文化的傳承,凝聚地方信徒積極參與廟會活動,展現出信仰活動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保存台灣多樣民俗才藝表演活動的文化。[版主回覆10/01/2012 12:10:24]很好…過關!
迎神賽會,是本省具特迎神賽會。許多民眾,把迎般人對信仰的虔誠。 由於台灣各地廟宇很多一次,以保佑「四境平安」,的習俗。 「迎神賽會」時,地方街上總是人山人海, 「迎神賽會」的主角當近進步到在神的腳裝上輪子,則備置香燭祭品,沿街祭神。陣頭: 隨同「神祇」出巡的,還有各種「陣頭」護駕,更顯熱鬧。「陣頭」的名目繁多,最常見的是「獅陣」、「宋江陣」、「蜈蚣陣」等。依照台灣南部習俗,「蜈蚣陣」過境時,婦孺若從蜈蚣陣下爬過,可獲得平安。其他民藝: 除了各種陣頭之外,還有各種趣味性的民藝活動,譬如:「牛犁歌」、「春牛擊鬥」、「弄車鼓」、「七美圖」、「蚌鶴相爭」等等。也都趣味橫生,顯示出台灣民間才藝。 此外,有些地方在「迎神賽會」時,還製成「藝閣」參加遊行行列,「藝閣」是一種靜態呈現故事的化妝遊行。「藝閣」大多是根據歷史或神話等忠孝節義故事,或以現代的事實為內容,往往作得美侖美奐,表現出台灣民間藝術的特有風格。 不過,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行節約,並宣導破除迷信,所以迎神賽會等這類民俗,熱鬧的程度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陣頭」說明: 陣頭是台灣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在工業社會的衝擊下,儘管它已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褪色,但任何時候看到這項傳統民俗,都能令人重新勾起親切童年記憶。 台灣的民俗曲藝,從民族音樂學的立場可分類,分別是民歌、說唱、戲劇、民族樂器的音樂、民間信迎的音樂,其中戲劇是民間曲藝內容最為豐富的,陣頭就是戲劇中的一項。 跳鼓陣因為表演時有一人前背著鼓,以背鼓者為陣勢的中心,演出力求陣容與隊伍的多樣變化,因此稱為「跳鼓陣」。 跳鼓陣相傳來自大陸的「大鼓涼傘舞」,是百姓感淚戚繼光抗倭有功,一齊和戚家軍勞軍同樂時所演變成。另一說法是,淵源於鄭成功的比舞大賽;鄭成功領台之後,為網羅各路英雄遂召開比武大會同時,一旁有人擊鼓助威,邊擊邊隨比武者跳躍進退。待滿清據台,這些志士分散各地墾荒,農閒時不忘當年豪情,於是重操戰鼓藝,但為避人耳目遂以花鼓代春軍鼓,並發展出一些富韻律的動作,變為輕快活潑的民間陣頭。之後隨閔南人移居台灣,逐漸演變成流行於本省的民俗陣頭。「陣頭」種類:[版主回覆10/01/2012 12:07:11]查得好仔細!
一般有夜巡、送王船、請水、開廟門,押棺(護送棺材)等,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儀式是夜巡一項。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出巡時前面是由文、武差帶路,文差稱為陳將軍,手持王令表示出巡有據,由劉將軍擔任的武差則手持令旗,旗上標有壇號代表各館或壇,其餘依次為甘爺、柳爺、范謝二將軍,四季則分別是春、夏、秋、冬,分別手持花藍、火盆、金瓜槌、蛇具等不同器具,負責協助審理犯人工作,最後則是文官手持生死簿隨時查閱,武官手持九層金鞭負責執刑。 他們每一出動,舞歲特殊,一搖二擺的之字步伐,生動有趣,他們臉部抹彩,像極了平劇中的臉譜,引人注目。據說,他們一經抹彩,就不能說話,不可吃葷,具有拔邪的威力,民間帶請他們去拔邪,夜巡是八家將相當重要的傳統活動,是在每年陰曆七月的鬼月結東後,巡夜押回留在人世間的好兄弟,有若陰間的警察出動出巡查。扮演八家將的十二位的青少年,是在照規距出發前七天吃素,並且在神案下連睡了三個晚上後,晚上七時半出動在轄區內巡夜,前面並且由二位矮小者提照路,隨同陪行者並且以貼符的雨傘遮蓋隨行,以示避邪。八家將館鄭姓主持人並表示,巡夜的八家將必需口咬橫針禁止說話,有若古時軍人的夜行啣枚禁言,此外在臉譜和出巡的動作上,與白天出去皆有不同,吃東西和喝水則必須由他人餵食。由於近來有扮演八家將的青少年鬧事,八家將其實分為文將、武將兩種,鬧事的多為武將,廟會中常見其操乩流血。他們則為文將,又稱為「什家將」,較著重於步法的操練演出和儀式的傳達。而扮演八家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徵求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在神明前以擲筊的方式決定人選,被選中青少年必須在演出七天前吃素,並且不可以有不淨的行為,否則會遭到神明的處罰。[版主回覆10/01/2012 12:06:37]嗯,過關!
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豐富多樣,若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文陣: 文陣特徵為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 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如車鼓 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番婆弄、才子弄、布馬陣、七響陣、牽亡陣、挽茶車鼓陣、三腳採茶、鑼鼓陣等。 武陣: 武陣特徵為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家將團、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十二婆姐陣、蜈蚣陣等。[版主回覆10/01/2012 12:05:37]查得好!
陣頭是指不具備完整戲曲條件的民間歌舞小戲,通常在迎神賽會或其它節慶時做出陣遊行或野台演出。台灣民間陣頭,一般可分成「文陣」與「武陣」。「『文陣』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有對白,邊跳邊唱,有完整的後場伴奏,使用樂器包括曲調樂器與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如車鼓弄、牛犁陣、牽亡歌陣、打七響及桃花過渡等。「『武陣』則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表演,有故事,沒對白,只跳不唱,後場伴奏樂器大多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目的在增加熱鬧喧闐的氣氛,活動力也較文陣為大,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例如宋江陣、跳鼓陣、獅陣及龍陣等。[版主回覆10/01/2012 12:02:21]很好,過關!
「陣頭」種類:(一)陣頭: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或官將首)、五營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歡迎親愛的家長及同學們,將心中的想法…在此提出喲^_^
知識天地
回覆刪除台灣南部廟會的陣頭:從素蘭陣談起
謝國興(近史研究所研究員)
從物質生活條件來說,台灣社會的城鄉差距不大,南北的生活與文化應該也沒有太大區別。但是這幾年大家卻
又耳熟能詳的常聽到似乎「北部人」、「南部人」不太相同,尤其在關乎台灣意識、本土認同的議題上,以及表現在
政治選舉行為與文化上,差異看來確是不小。
「台灣南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就地域來說,大約是雲嘉南及高屏地區,以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域看,即
台南州與高雄州。這個地域,是台灣開發最早、農地面積最大、農業人口最多(雖然相對於台灣人口的絕對數來說
並不多)、農業性型態生活持續最久的地區。這個地區,尤其是台南與高雄,是台灣定期性大型廟會最頻繁,活動
方式最「熱鬧」的地方。大家如果有機會深入一點觀察臺灣南部的廟會活動,將會發現台灣社會的生活方式、宗教
信仰型態、價值觀念等十分多元豐富。
新聞媒體是我們了解社會的主要憑藉,但台灣的各種媒體似乎對深入報導與廟會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興趣不
大,因此台灣南部經年有各式各樣的大型廟會,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沒什麼關連的存在。
話說回來,台灣南部廟會的一大特色是表演性的「陣頭」數量多而且多元。「陣頭」也者,在廟會香陣(出香、
進香、刈香的隊伍)「前頭」、「裏頭」活動的各種具宗教儀式性與表演性(使廟會活動顯得熱鬧的)團體均屬之。
大家所熟悉的大甲媽祖每年七天八夜遊行繞境活動中,具有可看性的表演陣頭幾乎沒有,相反的,台南、高雄地區
大型廟會的民俗或社區性表演陣頭每次常多達數十個。
陣頭的種類很多,依形式有宗教儀式、歌舞小戲、音樂演奏、雜技表演等區別,依功能區分,主要是宗教儀式
性(鎮邪除煞)與歡樂熱鬧型兩類,「鄉下人」習慣上用文陣、武陣作區分,武陣(宋江陣、金獅陣、八家將等)
本質為宗教儀式性陣頭,文陣是輕鬆、趣味性的「熱鬧陣」。無論如何區分,傳統陣頭的主要意義與價值在於它是
地方居民自組的「庄頭陣」(相對於僱請表演的「職業陣」)。
早期農業社會生活形態為主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廟會陣頭都是庄頭陣,維繫庄頭陣的要素有幾方面:人口、經
濟力、宗教信仰、社區認同;前兩項因素是村落能否組織大型武陣的重要關鍵,許多村莊、聚落(角頭)人口少,
以及傳統沿襲等因素,就以文陣,如音樂性陣頭(南管、北管、太平歌等)、歌舞小戲(陳三五娘、牛犁歌、布馬
陣、跳鼓陣等)的方式組陣。大多數的文、武陣頭是清代自閩南地區隨移民傳來台灣,少數是台灣新創,且限於文
陣(歌舞、雜技類)。素蘭陣是1960 年代才出現的廟會表演性陣頭,它的起源與發展變化,則饒富興味。
1960 年代政府正強力推行國語,政策上不鼓勵方言的使用,台語(閩南語)歌曲的公開播放演唱也受到嚴格限
制,台語歌曲唱片的發行市場很小,消費人口有限,唱片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紛紛以填上台語歌詞的方式翻唱
日本歌(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莊永明稱之為「半價歌曲」),包括後來成為黨外反對運動時期「聖歌」的「黃昏的故
鄉」,也是混血的半價歌曲。1962 年,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帶動黃梅調與「歌唱片」電影的風潮,「台語流行歌
曲」與「台語電影」密切結合的現象也跟著出現。1963 年,金玫、黃三元主演的台語電影「素蘭小姐要出嫁」上映,
主題曲「素蘭小姐要出嫁」也是一首半價歌曲(莊啟勝作詞),由黃三元主唱,一時十分流行。1966 年,以「素蘭
小姐要出嫁」歌曲為背景音樂(配樂)的廟會陣頭「素蘭出嫁陣」(後來簡稱素蘭陣)在二層行溪(二仁溪)出海
口北端的台南市灣裡地區出現。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14期
「素蘭小姐要出嫁」的原曲是日本明治時代發源於北海
道的民謠,每段歌曲以「ヤーレン ソーラン」開頭,「ハー
ドッコイショドッコイショ」結尾,乃當地漁民春天捕捉鯖
魚時哼唱的漁歌,到大正年間(1920 年代),已流行日本全國
(北海道小樽西面的余市町據說是「ソーラン節」的發源地)。
1960 年代初,莊啟勝將「ソーラン」的音代以閩南語「素蘭」,
「ハードッコイショ」音譯為「嘿咻嘿咻落蓋咻」,填詞成流
行歌「素蘭小姐要出嫁」,歌詞表達的是「愛人結婚了,新郎
不是我」,雖然悲傷,但仍給予祝福的心情。這首台語歌的歌
詞跟原曲的捕魚歌毫無關連,大概也很少人知道日本原曲的
意含。大約在同時期,另一位知名的台語歌謠創作者郭大誠
作了「內山姑娘要出嫁」,其中也用了「嘿咻嘿咻落蓋咻」的
音。1966 年台南市灣裡一位名叫「國仔」(真實姓名待考)的
人將「素蘭小姐要出嫁」整曲,與「內山姑娘要出嫁」的第一段歌曲合編為背景音樂,配上傳統日本服裝與舞步,
編組成台灣第一個「素蘭出嫁陣」,參加灣裡萬年殿的廟會。
早期素蘭陣包括一位媒婆、一位新娘(皆和
服盛裝),兩位舉頭燈少女,14 位手執竹板配合
音樂打節拍的伴娘,另有兩人扛花轎,12 人扛嫁
妝(6 擔),一位挑尿桶(一對,以紅布包裹,尿
桶是台灣傳統婚俗中必有的陪嫁品),兩位持武
士刀護衛隊伍的保鏢,均著日本式服裝(成員基
本上為12 至15 歲左右的青少年男女,以上共35
人,還不包括隨陣放音樂、執陣頭小旗、沿途照
護的工作人員)。表演以隊伍邊走邊舞的方式進
行(配合遊行繞境的需要),到了比較重要的廟
埕與據點(如主會首家的彩棚)時,會作完整的
表演,如果是比較小的廟,就只表演「內山姑娘
要出嫁」為配樂的一小段舞蹈,因為這一小段配
樂節奏快,表演時間較短,方便繼續趕路繞境。
素蘭陣是廟會陣頭的創新發明,屬於娛神娛人的「熱鬧陣」,在廟會中頗受歡迎。二層行溪口南岸茄萣鄉的白
沙崙與灣裡是關係深厚的「交陪境」,這組以
日本歌舞表現台灣民間婚俗文化的庄頭陣,很
快就傳到白沙崙,並傳衍保存下來。不知道從
哪一年開始,台灣南部開始出現以六到八人組
成的女性職業素蘭陣,專供各地廟會活動雇
請,基本成員是媒婆一人(丑角,常由男生反
串),新娘一人(著西式洋裝禮服),另有六人
著花俏服裝,跳各種西式現代舞步(或山地
舞),配樂則幾乎全是節奏較輕快的「內山姑
娘要出嫁」。最近幾年南部廟會常可見到素蘭
陣,清一色是職業陣,一直到今年一月,白沙
1966 年灣裡素蘭陣
2006 年香港刈香職業素蘭陣
2007 年茄萣白沙崙素蘭陣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1114期
崙萬福宮的香科廟會中才又出現由當地居民自組的素蘭陣,組陣的是一位賣檳榔的陳春生老先生,四十年前在「國
仔」教導下開始組陣,這一次因人員召集不易,已減為24 人陣(其中大約十位是陳先生的內外孫子、孫女),帶隊
指導的是他的兩位女兒,嫁妝六擔減剩兩擔,但基本表演形式仍保存,黃三元的歌依舊(現在市場流行的是伍佰重
新翻唱的搖滾風格「素蘭小姐要出嫁」)、日本服裝、日本傳統舞步未變。
不過他們從來不知道,「素蘭小姐要出嫁」原來是一首日本曲子,更不知道那是一首跟捕魚有關的民謠,雖
然白沙崙本身就是靠海的漁港。而且,他們也對1950 年代以後三十多年政府長期限制廣播、電視播放台語歌曲,
以及一度幾乎完全禁止日本歌曲,沒有太多感覺,在某個範圍內,他們一直過自己要過的日子。
[版主回覆09/27/2012 14:18:22]哈,查得很快!
相傳為新莊地藏庵(大眾廟)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北部一帶的廟會,如今已發展至全台, 為廟會中常見的陣頭之一。
回覆刪除增損二將軍是為青面增將軍與紅面損將軍的合稱,又稱為官將首。俗稱(關將頭、八將頭)
相傳兩將軍原為危害人間的魑魅,後為地藏王菩薩的佛法所懾服,而成為地藏王菩薩的駕前護法。
奉旨庇蔭民間。因此官將首的原始造型為兩個人所扮演,後來由於礙於美觀之故,將其陣容增加為三人,而演變至今日的五人,九人不等。
而新莊的官將首更加上陰陽司公(陰陽判官),虎頭鍘與引路童子一同出巡,為其一大特色。
在廟會中正式扮演官將首者,必先齋戒數日,即不近女色,不食葷食,以表誠心。身、口、意要三清。
出巡時,面畫臉譜(底色分為青,紅,藍--------等色),手持三叉戟,手銬,火籤,虎牌,等刑具,身掛鹹光餅 (平安餅),經由法師開光,方可出巡。有別於八家將與八將。
以動作之分別與不同:八家將的動作陰柔,而官將首的動作陽剛。
(八家將為文差、武差、謝將軍、范將軍、甘爺、柳爺、春、夏、秋、冬四季神所組成)。
(八將 則分為青山靈安尊王的部將,及霞海城隍爺的部將兩種)。
故民間鄉里一見開面的人,就直呼八家將,實為以訛傳訛之舉,應加以判別區分。
官將首出巡時,每逢廟壇,必定敬拜該廟主神,動作十分精采,頗具有可看性。
正統官將首不常見於一般的出陣,接駕的場面。
新莊每年五月初一的新莊大拜拜,除地藏庵官將首外亦聚集許多官將首的團隊。
而又以中港區的較為突出,而且有信徒(兩公里之遠)延途下跪求平安與祭解之盛況。
是不同於一般的官將首,是有保平安與押煞及保駕的性質。
故官將首所到之處皆有民眾熱烈夾道歡迎。
其實,官將首由增損二將軍化三尊已是特例,但有其特殊原因和具說明性的地方:
◎三人較二人較容易有陣形的變化。
◎二人長短兵器不同演起陣式來不易配合,不具協調性。
但以其特性:
◎損將軍和其分身多以對角方式變換陣形。
◎不僅動作上,在面譜及兵器上具相似和對映性。
◎面譜的顏色不同只為分辨左右,其線條則與八家將、八將,有不同之處,但不管面譜如何變化,服裝上仍保留為原色。
所以,只能說至今其他的團体,並沒有把握住原官將首的內涵。
另外,今天分為五人的團体以中尊為指揮者,為中央將首,另為東西南北四方,並不正確。
因為,官將首實為地藏王之護法,是地藏王所收之妖怪。
(魑魅有專指的妖物,只能說是為害的妖怪而已)
更非隨便的王爺、瘟王之部下,故更無東西南北中五方之說。
其以中尊為指揮者,但並不是以中為尊,而是陣形變化的考量,沒有尊卑的問題。
◎官將首和八家將不同的除了動作陽剛與陰柔的分別外,在步伐亦以傳統戲曲中的「鬼步」為基礎改良,故以踮著腳步方式來走,二虛一實,這是其與八將一貫的特色。
時下有些藝陣,如有些名為十三太保的藝陣亦用同樣的步伐,有些不貼切。
◎新莊地藏庵所保有的不只是官將首的傳統內涵和意義,並且在儀式上維持傳統。
在文武大眾爺出巡時,以傳統的「喊班」儀式,點校眾兵將,類似古代大軍出征之授印與點校,更是新莊地藏庵的特色。
今日許多團體甚至沒有傳統的開光儀式,更沒有請神護身的程序,更失去了其中的意義。
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研究大致有五種說法:
(1)上界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五福大帝』
(2)五福大帝所收降的海盜。
(3)大戶人家的家丁。『石萬壽-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4)地藏王的部將。
(5)城隍十二爺之系統-即文判、武判、延壽、速報、糾察、獎善、罰惡、增祿、牛頭、馬面、七爺、八爺。
在學界中比較認同它與五福大帝的關係較為密切,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嶽帝爺廟等,都有八家將的組織,但基本上,它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生出來,因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它的主神就是『五福大帝』。
八家將的陣法
八家將的表演,主要是擒拿罪犯,有時攻擊、有時圍補。行進時以八字步〈又稱虎步〉為主,雙手擺動法器,製造威勢,變換位置時以左右二人一組,變換時不斷以「照面」的方式換位置(就是以扇遮面且和對方相望的動作)。
表演前由什役代表,向廟宇主神行「三川拜兄弟步」(三近三退),接著就二人一組,文武差、甘柳爺、謝范爺、春夏神、秋冬神、文武判,依序做兩人、四人或全部的表演。基本狀況是假設罪犯在中間。
一、走「七星步」:陣勢如北斗七星的排列,有「攻擊七星步」和「拜廟七星步」兩種,前著有攻有守,後著則皆為守勢,是晉廟時的步法。
二、踏「四門陣」:表演者為甘柳謝范,他們將佈陣的四個角落控制住,再往中央集中,假想犯人已被包圍在陣法中,使之不能逃脫,有方形陣法、菱形陣法、中型陣法,這就是最常見的四門陣。
三、擺「八卦陣」:四門陣加上四季神,即成八個人的八卦陣。八卦陣可以有多種變化,如內八卦、外八卦、龍虎八卦等。
[版主回覆09/27/2012 14:17:41]不錯,很快速…查得好!過關!
陣頭”在台灣的廟會文化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如果大家看過迎神賽會的活動,一定對各種形式的陣頭不陌生,一般而言,遶境的廟會活動是以神轎為主要的重點,除了神轎外,常會有一些由廟方自行組成或地方組成的陣頭隨著神轎繞境,但近年來也漸漸的出現職業性的陣頭團體。
回覆刪除”陣頭”大略可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常見的有:車鼓陣,公揹婆,素蘭要出嫁等,而武陣則以八家將,宋江陣最為常見。尤其是在東港,本地家將團和宋江陣加起來就在二十五陣以上,數目之多全台少見,但文陣倒是比較少見。
因為陣頭的表演性高,變化多,因此較容易吸引人注意。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您對廟會文化不熟悉,則”陣頭”必定是您看熱鬧的最佳選擇。在此就筆者在東港曾拍照的家將陣頭向大家作簡略的介紹。
若對家將團和民間藝陣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以下資料:
1、<<官將首>>呂江銘 唐山出版社 2002
2、<<家將>>呂江銘 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2002
3、<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石萬壽 臺南文化22期 1986
4、<台灣民間宗教技藝宋江陣>董芳苑 中國論壇13卷8期 1982
5、<宋江陣的文獻研究>呂明智 史聯雜誌14期 1989
[版主回覆09/27/2012 14:17:00]ok,過關!
擂鼓齊鳴
回覆刪除梅花樁上採靈芝
以高低柱子而成的樁陣,驚險跳越,突破萬難代表排除萬難,翻身上躍下衝,驚險的挑戰,緊緊牽引觀眾的目光,贏得聲聲喝采。萬事如意,達到成功...
跳加官迎財神 加官晉祿
電音三太子
結合搖滾音樂 電子音樂.三太子大跳電音舞。
相對傳統陣頭,電音舞三太子,看起來非常可愛逗趣,更是把三太子的活潑,表現的淋漓盡致。(圖片請參考作品展示)
當時淳樸的農業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主要娛樂。
傳統藝陣源自「百戲」,明清之際,先民渡海來臺,也將民間藝陣同時傳遞來臺,歷經四百年的衍演發展,各種藝陣不祇保存傳統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呈現本土的風貌。「台灣陣頭」一般所指為「福佬陣頭」,但有時也會出現原住民或客家陣頭。種類豐富,演藝範圍很廣泛,深入民間各角落,都以「落地掃」形式表演,也就是不用舞臺,就地演出,觀眾與演者距離接近,所唱所演出俱為大眾心聲,充滿了鄉土的親和,隨著時代的變遷,更成為一種紮根於民間的傳統藝術。
臺灣民間陣頭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一、陣頭-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又可分為音樂類的北管、南管、八音、歌仔戲、大鼓陣等,歌舞類的如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七響陣、番婆弄、才子弄等載歌載舞的小陣,以及遊藝類的藝閣、花車、布馬陣、公背婆等。
二、武陣-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宗教類的家將團蜈蚣陣、十二婆姐陣、大仙尪仔陣,武術類的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等以及體育類的醒獅、舞龍。4426(媗萱)
[版主回覆09/27/2012 14:13:40]查得很仔細!
關於陣頭
回覆刪除"陣頭”在台灣的廟會文化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如果大家看過迎神賽會的活動,一定對各種形式的陣頭不陌生,一般而言,遶境的廟會活動是以神轎為主要的重點,除了神轎外,常會有一些由廟方自行組成或地方組成的陣頭隨著神轎繞境,但近年來也漸漸的出現職業性的陣頭團體。
”陣頭”大略可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常見的有:車鼓陣,公揹婆,素蘭要出嫁等,而武陣則以八家將,宋江陣最為常見。尤其是在東港,本地家將團和宋江陣加起來就在二十五陣以上,數目之多全台少見,但文陣倒是比較少見。
因為陣頭的表演性高,變化多,因此較容易吸引人注意。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您對廟會文化不熟悉,則”陣頭”必定是您看熱鬧的最佳選擇。在此就筆者在東港曾拍照的家將陣頭向大家作簡略的介紹。
若對家將團和民間藝陣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以下資料:
1、<<官將首>>呂江銘 唐山出版社 2002
2、<<家將>>呂江銘 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2002
3、<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石萬壽 臺南文化22期 1986
4、<台灣民間宗教技藝宋江陣>董芳苑 中國論壇13卷8期 1982
5、<宋江陣的文獻研究>呂明智 史聯雜誌14期 1989
[版主回覆10/01/2012 12:10:00]good,過關
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豐富多樣,若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回覆刪除文陣:
文陣特徵為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 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如車鼓 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番婆弄、才子弄、布馬陣、七響陣、牽亡陣、挽茶車鼓陣、三腳採茶、鑼鼓陣等。
武陣:
武陣特徵為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家將團、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十二婆姐陣、蜈蚣陣等。
[版主回覆10/01/2012 12:07:30]查得好,過關~
在台灣傳統宗教遊行隊伍中,陣頭就是帶頭作動態表演的團隊,是台灣民間廟會及喜慶等各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表演。一般陣頭可分為「文陣」和「武陣」二種,「文陣」是農村人們或民間藝人所創作而流傳的小型歌舞和戲曲,包括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歌舞較多、娛樂成分也較高;而「武陣」則包括:官將首、八將、八家將、宋江陣、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演出需要有極佳的團隊合作默契、技術與充沛的體力。
回覆刪除在民間廟會慶典裡為了增加地方信仰中心宮廟活動的趣味及活潑性,衍生出各式各樣職業性或義務性之遊行藝術陣頭的參與,通常遊藝陣頭鑼鼓喧天,增添慶典歡騰的熱鬧景象!其中,由地方弟子所組成的陣頭彰顯在地文化的傳承,凝聚地方信徒積極參與廟會活動,展現出信仰活動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保存台灣多樣民俗才藝表演活動的文化。
[版主回覆10/01/2012 12:10:24]很好…過關!
迎神賽會,是本省具特迎神賽會。許多民眾,把迎般人對信仰的虔誠。
回覆刪除由於台灣各地廟宇很多一次,以保佑「四境平安」,的習俗。
「迎神賽會」時,地方街上總是人山人海,
「迎神賽會」的主角當近進步到在神的腳裝上輪子,則備置香燭祭品,沿街祭神。
陣頭:
隨同「神祇」出巡的,還有各種「陣頭」護駕,更顯熱鬧。「陣頭」的名目繁多,最常見的是「獅陣」、「宋江陣」、「蜈蚣陣」等。依照台灣南部習俗,「蜈蚣陣」過境時,婦孺若從蜈蚣陣下爬過,可獲得平安。
其他民藝:
除了各種陣頭之外,還有各種趣味性的民藝活動,譬如:「牛犁歌」、「春牛擊鬥」、「弄車鼓」、「七美圖」、「蚌鶴相爭」等等。也都趣味橫生,顯示出台灣民間才藝。
此外,有些地方在「迎神賽會」時,還製成「藝閣」參加遊行行列,「藝閣」是一種靜態呈現故事的化妝遊行。「藝閣」大多是根據歷史或神話等忠孝節義故事,或以現代的事實為內容,往往作得美侖美奐,表現出台灣民間藝術的特有風格。
不過,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行節約,並宣導破除迷信,所以迎神賽會等這類民俗,熱鬧的程度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陣頭」說明:
陣頭是台灣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在工業社會的衝擊下,儘管它已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褪色,但任何時候看到這項傳統民俗,都能令人重新勾起親切童年記憶。
台灣的民俗曲藝,從民族音樂學的立場可分類,分別是民歌、說唱、戲劇、民族樂器的音樂、民間信迎的音樂,其中戲劇是民間曲藝內容最為豐富的,陣頭就是戲劇中的一項。
跳鼓陣因為表演時有一人前背著鼓,以背鼓者為陣勢的中心,演出力求陣容與隊伍的多樣變化,因此稱為「跳鼓陣」。
跳鼓陣相傳來自大陸的「大鼓涼傘舞」,是百姓感淚戚繼光抗倭有功,一齊和戚家軍勞軍同樂時所演變成。另一說法是,淵源於鄭成功的比舞大賽;鄭成功領台之後,為網羅各路英雄遂召開比武大會同時,一旁有人擊鼓助威,邊擊邊隨比武者跳躍進退。待滿清據台,這些志士分散各地墾荒,農閒時不忘當年豪情,於是重操戰鼓藝,但為避人耳目遂以花鼓代春軍鼓,並發展出一些富韻律的動作,變為輕快活潑的民間陣頭。之後隨閔南人移居台灣,逐漸演變成流行於本省的民俗陣頭。
「陣頭」種類:
[版主回覆10/01/2012 12:07:11]查得好仔細!
一般有夜巡、送王船、請水、開廟門,押棺(護送棺材)等,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儀式是夜巡一項。
回覆刪除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出巡時前面是由文、武差帶路,文差稱為陳將軍,手持王令表示出巡有據,由劉將軍擔任的武差則手持令旗,旗上標有壇號代表各館或壇,其餘依次為甘爺、柳爺、范謝二將軍,四季則分別是春、夏、秋、冬,分別手持花藍、火盆、金瓜槌、蛇具等不同器具,負責協助審理犯人工作,最後則是文官手持生死簿隨時查閱,武官手持九層金鞭負責執刑。
他們每一出動,舞歲特殊,一搖二擺的之字步伐,生動有趣,他們臉部抹彩,像極了平劇中的臉譜,引人注目。據說,他們一經抹彩,就不能說話,不可吃葷,具有拔邪的威力,民間帶請他們去拔邪,夜巡是八家將相當重要的傳統活動,是在每年陰曆七月的鬼月結東後,巡夜押回留在人世間的好兄弟,有若陰間的警察出動出巡查。
扮演八家將的十二位的青少年,是在照規距出發前七天吃素,並且在神案下連睡了三個晚上後,晚上七時半出動在轄區內巡夜,前面並且由二位矮小者提照路,隨同陪行者並且以貼符的雨傘遮蓋隨行,以示避邪。八家將館鄭姓主持人並表示,巡夜的八家將必需口咬橫針禁止說話,有若古時軍人的夜行啣枚禁言,此外在臉譜和出巡的動作上,與白天出去皆有不同,吃東西和喝水則必須由他人餵食。
由於近來有扮演八家將的青少年鬧事,八家將其實分為文將、武將兩種,鬧事的多為武將,廟會中常見其操乩流血。他們則為文將,又稱為「什家將」,較著重於步法的操練演出和儀式的傳達。而扮演八家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徵求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在神明前以擲筊的方式決定人選,被選中青少年必須在演出七天前吃素,並且不可以有不淨的行為,否則會遭到神明的處罰。
[版主回覆10/01/2012 12:06:37]嗯,過關!
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豐富多樣,若以演出性質分類,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
回覆刪除文陣:
文陣特徵為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 有對白,有完整的後場伴奏,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旋律性強,如車鼓 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番婆弄、才子弄、布馬陣、七響陣、牽亡陣、挽茶車鼓陣、三腳採茶、鑼鼓陣等。
武陣:
武陣特徵為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特技之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如龍陣、獅陣、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家將團、鬥牛陣、公婆陣、跑旱船、水族陣、五營陣、十二婆姐陣、蜈蚣陣等。
[版主回覆10/01/2012 12:05:37]查得好!
陣頭是指不具備完整戲曲條件的民間歌舞小戲,通常在迎神賽會或其它節慶時做出陣遊行或野台演出。台灣民間陣頭,一般可分成「文陣」與「武陣」。
回覆刪除「『文陣』歌舞性質濃厚,娛樂性強,有故事情節,有對白,邊跳邊唱,有完整的後場伴奏,使用樂器包括曲調樂器與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如車鼓弄、牛犁陣、牽亡歌陣、打七響及桃花過渡等。
「『武陣』則宗教性質強烈,多帶有武術表演,有故事,沒對白,只跳不唱,後場伴奏樂器大多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目的在增加熱鬧喧闐的氣氛,活動力也較文陣為大,表演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例如宋江陣、跳鼓陣、獅陣及龍陣等。
[版主回覆10/01/2012 12:02:21]很好,過關!
「陣頭」種類:
回覆刪除(一)陣頭:
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
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
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或官將首)、五營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