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網路作業~三合院及石板屋




傳統建築中,磚、石、瓦及木材、竹、甕等器物常常被用來做為建築中的元素,請問…閩式的三合院及原住民的石板屋有何「居住上的益處」?選擇此種居住方式是否有更深一層的生活或文化代表的意義呢?

21 則留言:

  1. 文傑ㄉ臉很.....................................
    [版主回覆09/20/2012 14:03:52]^_^可愛!

    回覆刪除
  2.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大都是因應自然環境的需求就地取材,《臺陽見聞錄》中描述:「以小石片竹圍牆基,大木為樑,鑿石為瓦,寢處以鹿皮,屋中置火爐,無冬,無夏,燃榾柮不令絕。」由於南台灣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取用十分便利,排灣族的家屋便以當地盛產的岩石為主要建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石板屋,成為排灣族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
      排灣族喜歡將建築聚集在河流兩側水源充足、視線良好,而且環境衛生的台地上,通常家屋都聚集在一起,是一種非常集中的聚落型態。
      排灣族的房子除了樑柱、房簷是使用木材外,其他全是用石板搭建,因為窗戶很小室內顯得有點陰暗,從前族人在地板的石板下挖豎穴,四周鋪有石板,家族內的死者全以蹲踞姿勢埋在裡面。頭目和貴族階級的住屋則用雕刻圖紋來顯示不同於一般平民的尊貴身份。
      從有限的資料看來,雖然石板屋只存在於屏東士文溪以北的地區,但是它早期的分佈情形可能到達了恆春山區的老聚落。例如﹕恆春附近的石門、高士、泗林等舊址,以及著名的南仁山舊石房遺址,可能都是排灣族早期移民所留下的,其他如枋山溪一帶,包括內文社附近也有延續不斷的石房遺址。
      聚落的內涵往往因為外來文明或科技應用的衝擊逐漸失去原有的面貌,排灣族的石板屋也不例外,但在族人有心的努力下,不管是修復舊址或改建新式石板屋,甚至突破傳統建築工法的現代石板建築,都有顯著的成績,冬暖夏涼的石板屋仍舊是最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的建築。
     

    回覆刪除

  3.      鄒族男子會所│ 排灣族石板屋

    導論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大都是因應自然環境的需求就地取材,《臺陽見聞錄》中描述:「以小石片竹圍牆基,大木為樑,鑿石為瓦,寢處以鹿皮,屋中置火爐,無冬,無夏,燃榾柮不令絕。」由於南台灣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取用十分便利,排灣族的家屋便以當地盛產的岩石為主要建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石板屋,成為排灣族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
      排灣族喜歡將建築聚集在河流兩側水源充足、視線良好,而且環境衛生的台地上,通常家屋都聚集在一起,是一種非常集中的聚落型態。
      排灣族的房子除了樑柱、房簷是使用木材外,其他全是用石板搭建,因為窗戶很小室內顯得有點陰暗,從前族人在地板的石板下挖豎穴,四周鋪有石板,家族內的死者全以蹲踞姿勢埋在裡面。頭目和貴族階級的住屋則用雕刻圖紋來顯示不同於一般平民的尊貴身份。
      從有限的資料看來,雖然石板屋只存在於屏東士文溪以北的地區,但是它早期的分佈情形可能到達了恆春山區的老聚落。例如﹕恆春附近的石門、高士、泗林等舊址,以及著名的南仁山舊石房遺址,可能都是排灣族早期移民所留下的,其他如枋山溪一帶,包括內文社附近也有延續不斷的石房遺址。
      聚落的內涵往往因為外來文明或科技應用的衝擊逐漸失去原有的面貌,排灣族的石板屋也不例外,但在族人有心的努力下,不管是修復舊址或改建新式石板屋,甚至突破傳統建築工法的現代石板建築,都有顯著的成績,冬暖夏涼的石板屋仍舊是最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的建築。


    [版主回覆09/20/2012 13:58:08]非常好!

    回覆刪除
  4. 三合院為古厝傳統的基本形式,中國傳統民居。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東西廂房(護龍)組成。由於房屋坐落於三個方向,故名三合院。
    中國的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左尊右卑。正廳為祭祀與接待賓客之處,左房是長居室,右房是長輩;左護龍為長子所住,右護龍為次子所住;若中人丁旺盛,則於左右護龍外,再加蓋「外護」,屋舍高度則隨正廳(房)、護龍依次下降。
    三合院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通常是將四合院南房直接用院牆代替,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
                                                                                                                                         
    傳統宅第的格局有多種形式,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員、社經地位而定。包括以下幾種格局形式:
    燕尾多見於官宦大戶
      (1)一條龍:一字型的住屋,閩南人稱「正身」、「厝身」。一般房屋的格局,三間橫排,俗稱三間起,三間不夠居住,就在兩邊各增建一間,也就是一排有三、五間長方形的房間,中央正廳為最尊貴,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越高,左尊右卑。面對正廳的左房為戶長的居室,右房為長輩的居室。依次是大房和二房。廚房俗稱「灶腳」,兼做飯廳或工作間。閩南人很敬重灶神,一定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的字樣,貼在煙囪邊的牆上,常加祭祀。

        (2)單伸手:一條龍住屋與單邊護龍呈曲尺型,閩南人稱「伸手」。

        (3)三合院:五間起若仍不敷使用,則在兩端向前增建「護龍」,形狀如ㄇ字型,這就是所謂的閩南三合院。正廳用來供奉祖先牌位,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分。正廳的左右兩側是長輩住的。護龍可做房間,是晚輩住的,也可做倉庫、豬舍、牛舍。左右兩側護龍,形成一個院落空間,稱作「埕」,平常用來賞月、辦酒席、聊天或是早起打拳練身,農忙時則用來曬穀,是常見的農宅形式。

        (4)四合院:如果把「護龍」的兩頭再蓋上三、五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中間圍出一個天井,形狀如口字型,前後兩進,左右護龍,規模較大,就叫做「四合院」。其中軸對稱,相對低矮開放,則是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長幼尊卑的觀念,顯現在傳統住宅的空間分配。位於宅第前的水池,是基於「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風水考量,「背山面水」乃希冀家業穩當、財源廣進之意,亦可養魚蝦鴨鵝或是提供防火救災之用。宅第方位偏好「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坐北朝南」取其冬暖而夏涼;「坐東向西」則取意「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富豪之家多半都蓋四合院,面寬闊是閩南式四合院的特點,立面精緻華美是另一特色。大門及其兩側是閩南式民居裝飾的重點部位,包括:格門、花窗、楹柱、柱礎、門枕石、木石磚雕等。檐下是閩南式民居另一重點裝飾部位,主要著力於斗拱、雀替、斗座、瓜筒等,再配合泥塑、彩繪、剪黏、交趾燒等裝飾性配件。屋脊上燕尾、馬背和瓦鎮也是傳統建築的一大表現。閩南式的屋頂採馬背式,閩南人稱馬背為「脊頭」或「圓脊」,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與個人喜好,而將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行方」等五種形式。南部只有中了科舉的人家才可建造燕尾式屋頂;北部稍有財富的人家則擅自建造燕尾式屋頂,以誇示社會地位及財富。
          (5)多護龍合院:假使人丁興旺,則於左右護龍外,加蓋外護,逐漸向外擴建,如楠西江家古厝中的所有建築皆以祖祠為中心,龍虎兩邊護龍計有十三條之多,每條護龍長約兩百公尺,分住近百戶約兩百多人江家四大房的宗族成員。

         (6)多院落大厝:以四合院為基本格局發展,朝縱向橫向發展,進深三進成日形,四進成目形。靠內者為尊,越外者為卑。而屋舍的高度也隨著正廳、房、護龍依次以降。在臺灣甚至還可發現五落大厝,俗話說:「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即是說正堂有九開間,門廳有五開間,前後三進,門窗共有一百二十個的意思。著名的板橋林家或霧峰林家,縱深達四進或五進,就是這樣的深宅大院。一般而言,大宅院的第一進為門屋,可停放轎子,兩側供門房或僕役居住。大門進來的空地為「外埕」,用來曝曬農作物。第二進是廳堂,合院內的空地為「內埕」,是婦女做家事或家人閒聊的地方。第三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女眷活動的空間,一般人   不得隨意進入。            
    [版主回覆09/20/2012 13:56:00]查得好,過關!

    回覆刪除
  5. 金門閩式建築仍以三合院、四合院傳統民居類型為主,一般為一、二落建築。正屋兩旁稱「櫸頭」,視環境、屋主需要,而有二櫸頭或四櫸頭,若將大門入口加蓋屋頂(燕尾屋脊較常見),即稱「三蓋廊」。除了以上基本建築形式外,增建單突歸、增建雙突歸(大六路)、增建護龍、增建迴向及三落大厝等都是衍生形式,而少數的其他形式,就在此範圍外了。

    [各個具代表的閩式古厝介紹]
    目前金門傳統閩南古厝約1萬5千棟,並有高達115座列為文建會評估珍貴歷史建築,是全國430棟歷史建築的1/4,位居第一。
    由於金門宗族的觀念相當講求,因此早期古厝皆採整批興建,常常一次就蓋上十幾二十棟屋厝,形成了許多知名聚落,建材、雕刻、設計與方位亦皆是上上之選,所以從金門的閩式古厝建築裡,不只可以看到建築之美,亦能夠欣賞到人文藝術及風水、敬祖等元素。

    水頭古厝
    以黃俊為家族興建的「十八支樑」及黃百萬的「酉堂」興學祠堂最為著名,都是清乾隆年間建造的二落大厝,水頭村裡各式各樣的古厝建築,讓它有了「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美譽。


    山后古厝
    「山后民俗文化村」是目前金門保存最完整的古厝群,其事先規劃、棋盤式的佈局,呈現了有規律、整體及百家爭鳴的建築之美,由王氏父子,聘請設計師及大陸師傅,於清光緒20年(1876年)動工,耗時26年才完工,是壯觀、浩大的古厝群。

    歐厝古厝
    多數建於清道光年間,在由歐陽鐘遠於民國23年(1934年)所構建的「歐厝大樓」群,可以看到明顯隘門的設計,主要是作為防衛之用。歐厝村北古厝多二落大厝形式;村南則是一落四櫸頭的小型屋舍,興建時期較早,其中還有三合土夯牆的老舊古屋。

    珠山古厝
    珠山舊稱「山仔兜」,以風水及「七星池」著名,其中村落有一「大潭」,屋厝皆是面向其而建造。「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俗諺,道出珠山村落的財富,因村中多發跡於菲律賓,返鄉後也大量回饋鄉里,所以在傳統建築中,「大夫第」、「三蓋廊」等屋厝,讓此地建築更形有看頭。

    古寧頭古厝
    明、清時期,南北山人才輩出,文官武將威名遠播,因此此區亦有李氏家廟共七座,且半數以上為木構建築,非常珍貴。可惜的是,位居古寧頭戰區,遭到戰火摧殘,多數損毀,讓這難得的古厝建築幾乎每一棟都增加了無情戰火所遺留下來的纍纍彈痕。

    瓊林古厝
    瓊林裡的「三落大厝」數量居全島之冠,可見其村人的富裕與重視,因文風相當鼎盛,目前七座家廟的傳統木構建築(建於明、清年間),均列入國家二級古蹟,是金門最多家廟的村落。


    B.洋樓

    [洋樓型式介紹]
    洋樓主要型式可略分為洋樓式「塔樓」,即傳統閩式屋厝再增建,二樓式樓則為數量最多的型式,另外還有大九架番仔厝及槍樓等。二層以上的洋樓建築又可分為三種,「五腳基」(又稱五腳氣)是最常見的類型;若正面外廊的中間突出,使得很像「凸」字,就叫「出龜洋樓」,通常擁有山牆裝飾;若正面外廊的兩側呈對稱突出、中間凹進去,就是「三塌壽洋樓」。

    [各個具代表的洋樓介紹]
    金門共有130多座洋樓,主要是受到僑商返鄉建設的影響,時期約在1920-1930年間,由於洋樓設計多引進南洋建築特色,因此外觀上大多有著開放式外廊和西式山牆雕刻圖案(例:老鷹、飛馬、花卉果實等)或泥塑。共分佈於51個城鎮,其中水頭15棟、後浦(金城)14棟、浦邊10棟、官澳7棟等是數量最多的鄉鎮。

    模範街─民國13年(1924年)興建,整齊劃一、連續拱廊式的街道設計,極具南洋風格,全長75公尺的建物共32棟,都有著「五腳基」的開放空間,也保留了各自獨特的窗楣或窗戶設計,是當時著名的商業、政教中心。

    水頭中界洋樓群
    水頭是擁有洋樓最多的村落,最知名有曾是全島最多樓層及最高建築的得月樓槍樓,另外對面金水國小,是當時金門規模最大的學校建築,這水頭中界洋樓群,匯集了金門洋樓建築之大全,從此可窺知昔日的建築時尚風格。

    碧山洋樓群
    碧山洋樓建築群,表達著歷史建築與文化意義。其中位於碧山村口的陳德幸洋樓(出龜形式),是此處最早興建的洋樓;而穎川堂,則是金門僅有二棟洋樓形式之一;陳清吉洋樓(三凹壽加後落),是碧山最具規模與宏偉的洋樓建築等。

    後浦洋樓群
    後浦擁有14棟洋樓,僅次於水頭,其建築規模與雕刻、泥塑等裝飾藝術,中西合壁具豐富而多元。例:何氏洋樓、許文鐘洋樓、許允選洋樓、許文言洋樓、楊開盤洋樓,鄧長壽洋樓,北門基督教會堂及牧師樓等,都蘊涵著深刻的文化與工藝。

    陳景蘭洋樓
    是金門規模最大洋樓,在陳景蘭36歲時,於陳坑濱海興建,使用福建上等杉木和石材,歷時4年,至1921年才完成。洋樓正面有7個開間,中間1大弧拱門及2小圓拱門,設計十分優雅而氣派,視野景觀亦佳,由洋樓往外望還可遠眺金門南海灣。



     
    [版主回覆09/20/2012 13:55:21]GOOD, 速度夠快喲!

    回覆刪除
  6. 哈哈王哈哈哈2012年9月20日 下午1:57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覆刪除
  7. ㄨㄚ ㄒㄧˇ東東2012年9月20日 下午2:04

    閩式古厝型式介紹]
    金門閩式建築仍以三合院、四合院傳統民居類型為主,一般為一、二落建築。正屋兩旁稱「櫸頭」,視環境、屋主需要,而有二櫸頭或四櫸頭,若將大門入口加蓋屋頂(燕尾屋脊較常見),即稱「三蓋廊」。除了以上基本建築形式外,增建單突歸、增建雙突歸(大六路)、增建護龍、增建迴向及三落大厝等都是衍生形式,而少數的其他形式,就在此範圍外了。

    [各個具代表的閩式古厝介紹]
    目前金門傳統閩南古厝約1萬5千棟,並有高達115座列為文建會評估珍貴歷史建築,是全國430棟歷史建築的1/4,位居第一。
    由於金門宗族的觀念相當講求,因此早期古厝皆採整批興建,常常一次就蓋上十幾二十棟屋厝,形成了許多知名聚落,建材、雕刻、設計與方位亦皆是上上之選,所以從金門的閩式古厝建築裡,不只可以看到建築之美,亦能夠欣賞到人文藝術及風水、敬祖等元素。

    水頭古厝
    以黃俊為家族興建的「十八支樑」及黃百萬的「酉堂」興學祠堂最為著名,都是清乾隆年間建造的二落大厝,水頭村裡各式各樣的古厝建築,讓它有了「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美譽。


    山后古厝
    「山后民俗文化村」是目前金門保存最完整的古厝群,其事先規劃、棋盤式的佈局,呈現了有規律、整體及百家爭鳴的建築之美,由王氏父子,聘請設計師及大陸師傅,於清光緒20年(1876年)動工,耗時26年才完工,是壯觀、浩大的古厝群。

    歐厝古厝
    多數建於清道光年間,在由歐陽鐘遠於民國23年(1934年)所構建的「歐厝大樓」群,可以看到明顯隘門的設計,主要是作為防衛之用。歐厝村北古厝多二落大厝形式;村南則是一落四櫸頭的小型屋舍,興建時期較早,其中還有三合土夯牆的老舊古屋。

    珠山古厝
    珠山舊稱「山仔兜」,以風水及「七星池」著名,其中村落有一「大潭」,屋厝皆是面向其而建造。「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俗諺,道出珠山村落的財富,因村中多發跡於菲律賓,返鄉後也大量回饋鄉里,所以在傳統建築中,「大夫第」、「三蓋廊」等屋厝,讓此地建築更形有看頭。

    古寧頭古厝
    明、清時期,南北山人才輩出,文官武將威名遠播,因此此區亦有李氏家廟共七座,且半數以上為木構建築,非常珍貴。可惜的是,位居古寧頭戰區,遭到戰火摧殘,多數損毀,讓這難得的古厝建築幾乎每一棟都增加了無情戰火所遺留下來的纍纍彈痕。

    瓊林古厝
    瓊林裡的「三落大厝」數量居全島之冠,可見其村人的富裕與重視,因文風相當鼎盛,目前七座家廟的傳統木構建築(建於明、清年間),均列入國家二級古蹟,是金門最多家廟的村落。


    B.洋樓

    [洋樓型式介紹]
    洋樓主要型式可略分為洋樓式「塔樓」,即傳統閩式屋厝再增建,二樓式樓則為數量最多的型式,另外還有大九架番仔厝及槍樓等。二層以上的洋樓建築又可分為三種,「五腳基」(又稱五腳氣)是最常見的類型;若正面外廊的中間突出,使得很像「凸」字,就叫「出龜洋樓」,通常擁有山牆裝飾;若正面外廊的兩側呈對稱突出、中間凹進去,就是「三塌壽洋樓」。

    [各個具代表的洋樓介紹]
    金門共有130多座洋樓,主要是受到僑商返鄉建設的影響,時期約在1920-1930年間,由於洋樓設計多引進南洋建築特色,因此外觀上大多有著開放式外廊和西式山牆雕刻圖案(例:老鷹、飛馬、花卉果實等)或泥塑。共分佈於51個城鎮,其中水頭15棟、後浦(金城)14棟、浦邊10棟、官澳7棟等是數量最多的鄉鎮。

    模範街─民國13年(1924年)興建,整齊劃一、連續拱廊式的街道設計,極具南洋風格,全長75公尺的建物共32棟,都有著「五腳基」的開放空間,也保留了各自獨特的窗楣或窗戶設計,是當時著名的商業、政教中心。

    水頭中界洋樓群
    水頭是擁有洋樓最多的村落,最知名有曾是全島最多樓層及最高建築的得月樓槍樓,另外對面金水國小,是當時金門規模最大的學校建築,這水頭中界洋樓群,匯集了金門洋樓建築之大全,從此可窺知昔日的建築時尚風格。

    碧山洋樓群
    碧山洋樓建築群,表達著歷史建築與文化意義。其中位於碧山村口的陳德幸洋樓(出龜形式),是此處最早興建的洋樓;而穎川堂,則是金門僅有二棟洋樓形式之一;陳清吉洋樓(三凹壽加後落),是碧山最具規模與宏偉的洋樓建築等。

    後浦洋樓群
    後浦擁有14棟洋樓,僅次於水頭,其建築規模與雕刻、泥塑等裝飾藝術,中西合壁具豐富而多元。例:何氏洋樓、許文鐘洋樓、許允選洋樓、許文言洋樓、楊開盤洋樓,鄧長壽洋樓,北門基督教會堂及牧師樓等,都蘊涵著深刻的文化與工藝。

    陳景蘭洋樓
    是金門規模最大洋樓,在陳景蘭36歲時,於陳坑濱海興建,使用福建上等杉木和石材,歷時4年,至1921年才完成。洋樓正面有7個開間,中間1大弧拱門及2小圓拱門,設計十分優雅而氣派,視野景觀亦佳,由洋樓往外望還可遠眺金門南海灣。
    [版主回覆09/20/2012 14:05:16]過關!

    回覆刪除
  8. 民宅是人類構築最早且最基本,數量最多的建築物,它使我們有安全舒適的空
    間,因此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對於居住品質逐漸提高,
    建築物也因應需求上而逐漸改變,現今的建築物多以透天厝、公寓為主,傳統的
    三合院古厝已不常見。閩式建築能夠顯現出台灣早期人民的生活型態和居住環
    境,而且每個地區的閩式建築皆有不同的風貌和文化,建築物隨著地形跟種族的
    不同發展了多樣化的建築歷史。在台中建築發展(民宅)一書中提到早在日據時期
    已有許多日本建築學者研究台灣民宅,日本建築學家藤島亥治郎的<台灣の建築>
    就探討了民宅,並指出傳統民宅的種種缺點,建築學家富田芳郎則是將台灣的民
    宅分成四種類型,加以探討。本文則是針對傳統建築的一些特色加以探討,並實
    地參訪傳統閩式建築,將其特有特色分別陳述,包括型式、材料、空間機能等等,
    但是不能避免內容有些闕漏或是錯誤。
    貳、研究目的
    建築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它跟文化互相牽引著,現今21 世紀,身旁許
    多事物也隨著時代走入科技化,歷史文化與傳統建築逐沉默。建築物是文化的象
    徵,也是歷經千百年來社會演變的代表,而住宅是家中成員生命的源頭,安身立
    命的場所,因此我對它一直有著想要進一步研究的動機,那股探討的熱忱就像作
    家連橫為了了解並紀錄台灣歷史而勤奮努力的研究,而他這股衝進來自於他爸
    爸,因為他爸爸告訴他:「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身為台灣人的我,也
    要多加認識台灣文化。小時候我常待在外婆家,對於三合院和傳統文化有些基礎
    的了解,希望藉由這次的專題製作能夠讓自己多加了解閩式建築和文化的關聯
    外,更希望許多讀者能夠注視到台灣的傳統文化,並藉由我的專題讓讀者對於傳
    統閩式建築有基礎的了解。
    參、研究內容
    3-1 閩式建築的專有特色
    依傳統觀念,子孫在外一旦事業成功,必回到家鄉起大宅,因此發展出許多種類
    的建築,而傳統社會裡相當重視風水、地位、功能需求,因此發展出不同特色建
    築,本章節將探討閩式建築的專有特色,其陳述如下:
    3-1-1 閩式建築的種類
    建築的種類主要是隨著家族人口的不同而有不同形式,其形式可分類成五種,現
    在我們見到的種類以三合院居多。
    (1)一條龍式:格局為「一」字排開,似龍狀,依廳房數目,有「三間起」、「五間
    起」而臺灣最基本的單位型態為三開間的房屋,入口設在中間,即所謂的「一條
    3
    龍」式樣,與其他格局的差別是一條龍的正身沒有左右護龍,通常是人口較少的
    家庭採用,最小的面寬為三開間,中間為廳,左間為大房,右間為二房,亦稱為
    「三間起」;有時兩端各加一房間,則稱為「五間起」。
    圖01。一條龍 (資料來源:網路擷取)
    (2)單伸手式: 平面呈「L」形,若以正廳所在之屋舍為人的身體,則兩側向前延
    伸的廂房(又稱「 護龍」)如同人伸出之手臂,因此類型僅有一道護龍,故稱單
    伸手。通常為較貧窮的家庭所蓋,因為家中貧窮,因此先蓋正身與左護龍。
    圖02。單身手式 (網路擷取)
    (3)三合院式: 三合院、四合院、多護龍、多院落等,習稱「大厝」,當左右對稱
    即稱為「三合院」,而它最好辨認的特色即為形狀如「ㄇ」字形,正身左右均興
    建護龍,俗稱的「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以前能夠建三合院,算是
    經濟能力較好或是大家庭,在三合院中以正廳的屋頂最高,左右的護龍的屋頂依
    次降低。三合院為台灣地區最多的類型,多出現於農村,前院可兼作曬穀場。
    圖03。三合院 (資料來源:實地拍攝)
    (4)四合院式: 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個庭院,為四合院的基本單元,稱為一進四合
    院,兩個院落即為兩進四合院,三個院落為三進四合院,依此類推。富裕人家或
    官宅多用四合院,因為有門廳與正廳緩衝,私密性及防禦性較高。
    4
    [版主回覆09/20/2012 14:07:22]查得好!

    回覆刪除
  9. 石板屋遺址
    與忠魂碑相鄰的石板屋遺址,是當地最富傳奇神秘的地方,村民郭進財表示,該區石板屋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當初被發現時,曾誤認為矮黑人部落居住的地方,後經考據,應為他們排灣族祖先部落舊址。
    石板屋遺址範圍甚大,可見多處完整的地基、家屋、牆壁等遺跡。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此處立壁的石板片均碩大無比(與一般原住民石板屋不同),當時居民是用何種器具切割這些石板?村民表示相傳是巫師做法,畫線切割完成,雖然這是神話,但至今科學及考古學者仍找不出合理的解釋。
    [版主回覆09/20/2012 14:07:57]過關!

    回覆刪除
  10. 建築除作為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居所,生活在其中的家人、族人、透過建築空間的安排,傳達倫理觀念的序位關係,也透過房屋的座向、開門的方向及放水的設計,整體形成吉凶觀念的模式。也透過化胎、土地龍神的風水觀,達到聚氣與子孫繁衍昌隆的心理願景。
    徐宅建築是二進、二堂、左右過水、左右護龍、外庭、內埕及屋後的化胎等建築構件,其前後均設有圍牆,並有門樓,是相當典型的客家合院建築。六堆客家傳統建築仍遵守所謂「神在廟、祖在堂、人在屋、畜在欄」的建築空間配置原則,客家的祖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明間,兩側牆無門戶可通往次間,次間獨立開門戶面向內埕。正廳,客家人稱為廳下,是祭祖的神聖空間;基於敬祖的純粹性功能,正廳並不放置椅子,唯恐有人在此閒聊,而破壞廳下的神聖性。當然,正廳也不做為招待客人的空間,待客空間則在緊鄰廚房的廊間,方便端送茶點、菜餚。廊間並有門通往後院、前院、內埕、外埕,廊間的轉換空間與設計,是客家人非常獨特的空間機能,是具有多功能的實用空間。徐宅的左廊間也緊鄰廚房,因燒大灶、用水量大,故廚房另有門通往左側的水井,方便取水;徐宅的前廳相當講究,設有四扇雕花屏風,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來象徵四季。徐宅的門、窗構件與方向,也遵循六堆客家傳統建築的形式朝向庭院。
    從設計的文化符碼的三層面—技術層、意義層及策略層。徐宅應用傳統建材的紅磚與紅瓦,來傳遞老建築色彩與造型、材質之美。而在意義層次方面,徐宅的圍牆具有區隔內、外,也就是透過圍牆來界定私人的領域,而門樓開在右側,構成主體建築的隱蔽性(seclusion afforded by high wall),不會從門樓的入口直接看透內部的建物及活動(interior is not visible through main entry)。而外埕的功能是晒穀場,也是孩子遊戲的場地,每逢婚禮、祭祖等重要節日、及大型聚會時宴席擺放之處,基本上是家族共用的空間。這些建築空間的話語,正是設計文化符碼中意義層面的說故事部分。往內則進入內埕,內埕是給予成年者的私域空間。徐宅左次間曾是徐傍興博士新婚房,現仍佈置保留當年新婚房的實物擺設。我們可以看出由外埕往內埕的空間轉換,一方面是由全家族的公共空間,轉往年長者的私域空間移動,展現傳統建築的位序倫理觀念。這也是文化設計符碼中的技術層、進入意義層的說故事層、到策略層的變化。徐宅建築空間,從外埕的公共空間,到內埕的長輩私域空間,承傳倫理觀念中序位的尊卑之分,正是設計文化符碼中的策略層的抽象意涵。其門窗的面向庭院、牆的圍護功能、門樓的門口位置、門聯的對稱形式、以及四季屏風的題材與裝飾、雕刻技法、廊間與廚房的連接設計功能等,都是技術的層面;而門樓開口及圍牆的圍護機能,不但隔絕內與外的領域空間,也在視覺上有隱蔽的作用。而屏風的四季花卉題材,所象徵的「四季平安」、「花開富貴」、「瓜瓞綿延」,是屬於意義層說故事的層面。至於建築的序位倫理觀、門方向的風水說、牆與門、窗開口的朝向庭院,則涉及策略層,在策略的抽象層涵含著漢人對風水、吉凶的感應關係,以及牆的圍護與捍域的文化基因(《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楊裕富、2002;《理想的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俞孔堅、2002),而門樓則反映人類基因中對空間標識物的需求,獨立的門樓可以類比鶴立於草原的孤立樹。與聚落相對比的門樓,則成為空間認知圖式中的結點。

    正廳供奉的祖先牌位,在歷代的口語相傳與祖譜的記載,使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從小在長輩的耳濡目染,與言教身教薰陶之下,對祖先的開拓與圍護家園的奮鬥歷程,產生凝聚的力量與敬祖之情,進而發展出祖先崇拜,此時的祖先靈位已逐漸由鬼格轉化為神格;其實在筆者的田野調查研究實務中,在六堆客家人的原鄉—梅縣(古屬嘉應州)、丙村、羅塘面的「仁厚溫公祠」[1]及鄰近鄉鎮的圍壟屋,祖、神、土地龍神是共祠一堂的,只是供神的位置在左側上方的獨立小神龕,在祭祀的同時,祭祖與祭土地龍神是立足於地面祭拜,而拜神則需要拾梯而登座,離地而拜,這種登座拜神的儀式行為表示神的位階更高,神是在天上的神明,在此傳達天、地、神、人的觀念,以及人死後而下地獄為鬼,當鬼對人間有庇護、佑福時,則逐漸轉化為神,由地下的鬼格轉化為神格,享受人們的俎豆馨香;其轉化的過程在台灣的例子有「聖公媽」、「姑娘廟」、「萬善爺廟」等(《田野圖像》、李亦園、1999)。



    在宗教的信仰中,空間並非同質性的(homogeneous),在拜神的經驗中,存在著空間的斷裂點(interruptions)與突破點(breaks),所以在同一祭祀空間中,神明龕的質是不同的;在聖經的《出谷紀》中,神對摩西說「不可到這邊來,將你腳上的鞋脫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2],聖地是具有神聖意義的空間,所以同為正廳的空間,卻有空間的「非同質性」,也即是區隔成為拜神的空間,與拜祖先的空間;當我們從凡俗進入神聖空間時,我們捻香祝禱的瞬間,拾級登座成為「突破點」,進而在同質的混沌中獲得「定向」,來建構凡俗與神聖的空間。



    由此可印證,客家建築空間的規劃,所謂的「神在廟、祖在堂」的法則在台灣的衍化,基本上是因地制宜的結果,一則台灣土地面積與大陸原鄉相比,顯然幅度狹小,在空間尺度上於廳下增加神明的神龕,以及拜神的梯座,顯然會造成供桌及祖先牌位龕的縮小,而在祖先靈龕及供桌的「魯班尺」吉凶尺寸是有一定比例的[3],所以將神廟移到聚落的端點,再配合四方的土地伯公,形成現今客家人的神明祭祀體系空間。(4425)>w<










    [版主回覆09/20/2012 14:15:06]查得很好!

    回覆刪除
  11.   台灣原住民族之住屋,是取自於生活環境中的天然材料,其中排灣族利用石材砌成極具民族特色之「石板屋」。 隱藏在牡丹鄉石門村南邊山林間的cecevakan遺址,石板屋羅列分布在舊部落的土地上,大石板上以手工具敲打出的刻痕,訴說著先人的生活軌跡。
            cacevakan意為「切割石板之處」,係屬排灣族paliljaliljau群之舊部落,聚落位於竹社溪畔山腰的平緩坡地上。遺址內的石板屋,計有頭目家屋1座,其面積約為100平方公尺,屋前有石板鋪設之平台;一般家屋約有22座,每座佔地面積約50平方公尺。 從步道走進遺址,懷抱著敬畏與感恩的心,共同體會原住民的祖先們,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努力孕育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智慧。
    [版主回覆09/20/2012 14:13:44]ok,過關!

    回覆刪除
  12. 三合院的基本結構


    自古以來我國重視倫理道德,注重家庭內人與人關係的規範。我們所居住的房屋,不論是在什麼環境下,主要的目的是要促進同一屋簷下的人互相之間的秩序與和諧。因此,我們三百多年前,由福建、廣東一帶的漢人移民到了台灣,仍然沿用從前在大陸上的舊習慣,使用紅磚、紅瓦等建材來蓋自己的住家。最基本型式是蓋成一字形,俗稱「一條龍」→中間為「正廳」,兩側則是臥房和廚房。可是,當家庭人口愈來愈多,房屋不夠住時,他們就會在一字形房屋的兩側加蓋房間,如此一來,就解決了住的問題,而原來一字形的房屋也就變成「三合院」 、 「四合院」等建築了。


    三合院建築,周圍護龍的擴展與院落的增添表現家族的興旺。一般而言,「三落大厝」或「五落大厝」即是三合院建築擴建成三進落或五進落的形式,同時也意涵主人身份地位的提升。在封建時代,通常大厝的進落隨官階的高低有所限制,不能僭越,在一個民族中,居屋若超越其應有地位是要受制裁的,可見住屋院落的規模,已為家族身份地位的具體象徵。其實,不同族群各自房屋表徵意義不同,也就是每一民族各有其住的文化,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而忽略其原有文化原則。台灣族群多元,居住文化各有差異,彼此之間應互相尊重、調和,使族群精神融合,以提升社會公共精神。


    人類居住的房子,除了表現身份地位,與該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外,經常也藉房屋的外型甚至整個村落的配置表達一個民族的宇宙觀念。換言之,將房屋或整個村落視為一個小宇宙,處處象徵宇宙間各種事務的關連。宇宙的兩元對立,「陰-陽」、「天-地」、「上-下」、「乾-坤」、「左-右」等觀念,透過對立因素的矛盾與和諧,形成風水與堪輿之術,而風水與堪輿正是我國房屋建築以至城郭設計的重要文化原則。


    三合院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三合院規模可顯示屋主地位。建築分為「正身」和「護龍」。正身大部分是五間起,中間為正廳,作為共同奉祀神明、祖先神位及婚、喪、喜慶之用。左為大房,右為二房,正身兩端分別向前各建五間「護龍」,亦有正身、護龍各三間。


    三合院中間俗稱「稻埕」,又稱「門口庭」。平常是曝曬農作物如稻米、土豆、大豆等之用,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之用。一般正身與護龍之間有巷仔路,這個巷仔路通風良好,可在這裡乘涼撿菜等。


    「三合院」為漢民族之基本居住單元之一,由廳堂及兩道廂房所組成,以下分廳堂及廂房作詳細介紹:


    (一)廳堂:多數為五或七間,其各間之名稱及機能為:




    正廳。

    左室:正廳左側之房間。為家長之居室。

    廚房:左室左側之房間,由家長之妻子掌理。

    閑間:正廳右側之房間,為家中長輩之居室,若無長輩,則攤置雜物。

    (二)廂房:為晚輩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內尊外卑之秩序分配房間,若晚輩成年娶妻後,則將其中央之一間改為客廳,稱為「私廳」。


    三合院一如我國其他的合院建築,其房室均有地位尊卑之分,當家庭結構改變時,家中成員依據新的倫常輩分重新調整住處。


    在自然環境欠佳之地區,居民多於廳堂前添加一座四周無牆之「軒」,以防雨、防曬。「軒」因界於室內外之間,故常成為家人工作、談天之場所。此種作法以澎湖地區最多,此外,本省中南部一帶偶爾也有之。


    三合院之軸線有縱橫兩條,縱軸線為主軸,以正廳為準向前後伸展;橫軸線為副軸,以廳堂之檐廊為準向左右兩側伸展。所謂添加「護龍」,即以橫軸為基準,每格一段距離加建一隊與廂房平行之房舍,所有房舍均以橫軸與廳堂相通,本身則另有獨立之進出口。族人依據國人之空間觀分配住所:左內護(即左側第一道護龍,以下均同)為長房所有,右內護為二房所有,左外護為三房,右外護為四房……等,其餘者以此類推,最外側為牲畜之棚舍。


    護龍與廳堂之間的空間有下列各種:(一)過水廊(間):即兩者之間的廊道或房間。(二)龍虎井:即二者之間的天井,位於左側著稱為龍井或日井,位於右側者稱為虎井或月井。(三)子孫巷:即橫軸與廂房銜接之凹入部分。上述之橫向成長合院為我國南方所特有,其護龍數目以一對居多,最多為三對。此外,尚有以大三合院圍繞小三合院再添加護龍之做法。
    [版主回覆09/20/2012 14:11:23]過關!查得很好!

    回覆刪除
  13. 早期的布農族人,深居在高山部落,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狩獵生活。閒暇時用歌聲表達情緒;部落耆老也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述古老的傳說;並用各種祭典儀式,做為民族性格的象徵。雖然在物質上並沒有豐富的享受,但是在精神上卻領受了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洗禮。

    布農族人因人數少、活動地域較狹小、以氏族為單位的部落組織及遷移系統,加上耕獵生活型態的影響,上述各項主觀條件限制下,布農族人就如同其他原住民族一樣,無法產生文字系統。因此,布農族人的口述歷史方式,便是布農文化綿延傳遞的重要因素。

    此家屋仿建自布農族郡社群中心崙社之石板屋,此村海拔高度為750公尺,每戶平均人口約為三十人。  

      布農族人傳統的住屋是以小米倉(Pachilasan)為中心,屋子的各角落是臥室,小米倉入口之前的臥室是屬於家長所有,其象徵小米倉之進出完全由家長來管制。除了小米倉及臥床以外的空間稱為內庭(Bukzavan),是生活及親人去世埋葬的空間。

      布農族傳統上以一家族同住於一家屋,使用同一穀倉、同一爐灶,共同工作共同享用為特質。建屋材料大致就地取材,有石板、木板、檜木皮、茅莖或相互混建等,因地域不同而不盡相同。而為了防禦之故,其室內及庭院多有比地平低下之習慣。

      內屋結構主要有粟倉、柱子、床、灶等,其中以中柱及粟倉為最神聖之處,因為許多祭典均與此相關而於此舉行,而族長之床位也因此都在粟倉旁。

      布農族也有男子會所,是儲放獸骨及敵人首級的地方,也是男子狩獵技能及部落史學習的場所,女性禁止靠近。在打獵或爭戰之前,必須由主事者在會所內夢卜以推測此行的凶吉。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會所已失去它的功用,連建築硬體也隨序消失無蹤。

    中心崙住家(Mahasan Tahai)位於高雄縣桃源鄉,屬郡社群。

    四週外牆以小塊的頁岩石板堆砌起來,與良久社全部為矩形石板做牆有所差別,但屋頂則用矩形石板舖蓋。中心崙住家於較平坦的地面上,所以前庭沒有與戶外的空間隔開。屋外的左右兩側各放置了材薪及雜物。

      室內空間的配置與良久社住家相同,也是所有布農族家屋內部的格局。火塘四週為家人用餐話家常的地方,也是冬天取暖的場所。

      左側爐灶上有三層棚架,一、二層放置陶罐及食器,最上層堆放了許多小米,婦女們就近拿取作為日常食用。穀倉亦位於屋後段,占了室內空間三分之一。

    良久社住屋(Pakisigan Bokkotsu)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屬於卓社群,原居地位於陡坡,腹地極小的山坡上。

      家屋的外觀建材全部為石板,大門開在正面的中央,有寬廣的前庭,四週並以石板排成低矮靠背的座椅,成凹字形將住家的部份正面與外界區隔。

      前庭是聚會及儀式進行時的場所,如射耳祭時,在家屋前庭舉行誇功宴(Malastapang)。敲擊杵音也在前庭舉行。前庭外圍有一雞舍,獨立於住屋外。

      從大門進屋內,迎面而來的是佔據了住屋三分之一面積的大穀倉,材薪堆放在穀倉旁邊。大門左右兩側各有床舖,床舖後面各有一爐灶,左邊的灶炊煮日常食物,右邊的灶做為祭儀時使用。

      穀倉有儲藏及祭祀的功能,為屋內最神聖的地方,新媳婦或新生兒要在穀倉內行祭儀,始能成為該家的一份子。
    參考資料
    [版主回覆09/20/2012 14:12:27]ok,查得很棒!

    回覆刪除
  14. 三合院的基本結構.居住上的益處

    自古以來我國重視倫理道德,注重家庭內人與人關係的規範。我們所居住的房屋,不論是在什麼環境下,主要的目的是要促進同一屋簷下的人互相之間的秩序與和諧。因此,我們三百多年前,由福建、廣東一帶的漢人移民到了台灣,仍然沿用從前在大陸上的舊習慣,使用紅磚、紅瓦等建材來蓋自己的住家。最基本型式是蓋成一字形,俗稱「一條龍」→中間為「正廳」,兩側則是臥房和廚房。可是,當家庭人口愈來愈多,房屋不夠住時,他們就會在一字形房屋的兩側加蓋房間,如此一來,就解決了住的問題,而原來一字形的房屋也就變成「三合院」 、 「四合院」等建築了。

    三合院建築,周圍護龍的擴展與院落的增添表現家族的興旺。一般而言,「三落大厝」或「五落大厝」即是三合院建築擴建成三進落或五進落的形式,同時也意涵主人身份地位的提升。在封建時代,通常大厝的進落隨官階的高低有所限制,不能僭越,在一個民族中,居屋若超越其應有地位是要受制裁的,可見住屋院落的規模,已為家族身份地位的具體象徵。其實,不同族群各自房屋表徵意義不同,也就是每一民族各有其住的文化,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而忽略其原有文化原則。台灣族群多元,居住文化各有差異,彼此之間應互相尊重、調和,使族群精神融合,以提升社會公共精神。

    人類居住的房子,除了表現身份地位,與該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外,經常也藉房屋的外型甚至整個村落的配置表達一個民族的宇宙觀念。換言之,將房屋或整個村落視為一個小宇宙,處處象徵宇宙間各種事務的關連。宇宙的兩元對立,「陰-陽」、「天-地」、「上-下」、「乾-坤」、「左-右」等觀念,透過對立因素的矛盾與和諧,形成風水與堪輿之術,而風水與堪輿正是我國房屋建築以至城郭設計的重要文化原則。

    三合院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三合院規模可顯示屋主地位。建築分為「正身」和「護龍」。正身大部分是五間起,中間為正廳,作為共同奉祀神明、祖先神位及婚、喪、喜慶之用。左為大房,右為二房,正身兩端分別向前各建五間「護龍」,亦有正身、護龍各三間。

    三合院中間俗稱「稻埕」,又稱「門口庭」。平常是曝曬農作物如稻米、土豆、大豆等之用,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之用。一般正身與護龍之間有巷仔路,這個巷仔路通風良好,可在這裡乘涼撿菜等。

    「三合院」為漢民族之基本居住單元之一,由廳堂及兩道廂房所組成,以下分廳堂及廂房作詳細介紹:

    (一)廳堂:多數為五或七間,其各間之名稱及機能為:


    正廳。
    左室:正廳左側之房間。為家長之居室。
    廚房:左室左側之房間,由家長之妻子掌理。
    閑間:正廳右側之房間,為家中長輩之居室,若無長輩,則攤置雜物。

    (二)廂房:為晚輩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內尊外卑之秩序分配房間,若晚輩成年娶妻後,則將其中央之一間改為客廳,稱為「私廳」。

    三合院一如我國其他的合院建築,其房室均有地位尊卑之分,當家庭結構改變時,家中成員依據新的倫常輩分重新調整住處。

    在自然環境欠佳之地區,居民多於廳堂前添加一座四周無牆之「軒」,以防雨、防曬。「軒」因界於室內外之間,故常成為家人工作、談天之場所。此種作法以澎湖地區最多,此外,本省中南部一帶偶爾也有之。

    三合院之軸線有縱橫兩條,縱軸線為主軸,以正廳為準向前後伸展;橫軸線為副軸,以廳堂之檐廊為準向左右兩側伸展。所謂添加「護龍」,即以橫軸為基準,每格一段距離加建一隊與廂房平行之房舍,所有房舍均以橫軸與廳堂相通,本身則另有獨立之進出口。族人依據國人之空間觀分配住所:左內護(即左側第一道護龍,以下均同)為長房所有,右內護為二房所有,左外護為三房,右外護為四房……等,其餘者以此類推,最外側為牲畜之棚舍。

    護龍與廳堂之間的空間有下列各種:(一)過水廊(間):即兩者之間的廊道或房間。(二)龍虎井:即二者之間的天井,位於左側著稱為龍井或日井,位於右側者稱為虎井或月井。(三)子孫巷:即橫軸與廂房銜接之凹入部分。上述之橫向成長合院為我國南方所特有,其護龍數目以一對居多,最多為三對。此外,尚有以大三合院圍繞小三合院再添加護龍之做法。

    石板屋.居住上的益處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大都是因應自然環境的需求就地取材,《臺陽見聞錄》中描述:「以小石片竹圍牆基,大木為樑,鑿石為瓦,寢處以鹿皮,屋中置火爐,無冬,無夏,燃榾柮不令絕。」由於南台灣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取用十分便利,排灣族的家屋便以當地盛產的岩石為主要建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石板屋,成為排灣族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

      排灣族喜歡將建築聚集在河流兩側水源充足、視線良好,而且環境衛生的台地上,通常家屋都聚集在一起,是一種非常集中的聚落型態。

      排灣族的房子除了樑柱、房簷是使用木材外,其他全是用石板搭建,因為窗戶很小室內顯得有點陰暗,從前族人在地板的石板下挖豎穴,四周鋪有石板,家族內的死者全以蹲踞姿勢埋在裡面。頭目和貴族階級的住屋則用雕刻圖紋來顯示不同於一般平民的尊貴身份。

      從有限的資料看來,雖然石板屋只存在於屏東士文溪以北的地區,但是它早期的分佈情形可能到達了恆春山區的老聚落。例如﹕恆春附近的石門、高士、泗林等舊址,以及著名的南仁山舊石房遺址,可能都是排灣族早期移民所留下的,其他如枋山溪一帶,包括內文社附近也有延續不斷的石房遺址。

      聚落的內涵往往因為外來文明或科技應用的衝擊逐漸失去原有的面貌,排灣族的石板屋也不例外,但在族人有心的努力下,不管是修復舊址或改建新式石板屋,甚至突破傳統建築工法的現代石板建築,都有顯著的成績,冬暖夏涼的石板屋仍舊是最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的建築。


    建築過程

    採集石板

    排灣族人利用一把尖鐵棒,從石塊一角敲出一條裂縫,再用鐵片將整片板岩劈開,最後以麻繩將石板固定,從前排灣族人用人力背負岩板,現在則利用起重工具及貨車搬運。

    打石板

    從石塊上敲下的石板形狀並不規則,族人利用鐵鎚和鐵棒將石板邊緣敲打成大小適中的石板。

    整地

    蓋石板屋前族人先把緩坡產成畚箕形,傳統石板屋的基地,一般都呈現平面矩形。

    砌牆

    背著山坡建造的家屋,除了前牆用大石板豎立之外,兩面側壁及後面的牆壁都是用石片層層疊砌,背牆兼擋土坡,左右山牆則為承重結構,簷下也有兩個斜撐的石板,預防家屋向前傾倒,因為後壁靠在山腹上,所以房屋也不會傾斜,正面以大塊石板插地排成薄牆,短的石板則留下窗洞,不立石板的位置就成為門道,另外在地面和前庭則用石板鋪滿。

    立祖靈柱

    頭目及貴族的家屋中有立祖靈柱的習俗,由部落裡的人共同完成,將麻繩捆在祖靈柱上方,集眾人之力將組靈柱從地面立起。祖靈柱上通常雕刻著祖先的人像和蛇紋,是祖靈實體的象徵。在排灣族布曹爾群的瑪家到力里部落之間,貴族家屋內過去有石雕立柱的存在,因為石材比木頭耐久,雕刻的風格也很傳統,很可能是他們最古老的傳統風格。

    蓋屋頂、屋脊

    屋頂用片石做魚鱗狀疊蓋,間或壓以石塊或長竹,內鋪茅草,待屋頂蓋好,整個房屋搭蓋就算完成了。
    [版主回覆09/20/2012 21:03:49]good,查得好!

    回覆刪除
  15. ■淺談三合院(→探索地點:大平紅橋旁的三合院)

      在走訪三坑及紅橋的大平的建築中,現存較古老的房舍大多數都是三合院,在一般民宅的建築中,房舍平面若是呈現「ㄇ」字型的就是三合院,在以前能夠建三合院,算是經濟能力較好的。
    在台灣的三合院,其實內部的格局大多是大同小異,而房間的次序多半是依家庭中長幼尊卑順序之別來決定的。

      三合院的正面是「正身」與左右二邊有「護龍」,(護龍在北方稱為廂房,在南方則稱為橫屋),若是人口愈來愈多時,則會增加「護龍」以解決住的問題。






    在三合院中以正廳的屋頂最高,左右的護龍的屋頂依次降低:



     


     



      → 正身的正中多半是供奉祖先的牌位。
      → 供奉祖先二側的房間是輩份較高的人居住。


      → 正身兩端通常是廚房 。
      → 左右護龍由輩份較低的人居住。

    ■青錢第(→探索地點: 三坑老街的青錢第)

      三坑子的青錢第建於1895年甲午戰爭時,至今約一百多年,青錢第曾有意被列入三級古蹟,可是屋主反對,因為一旦被列入為三級古蹟,就無法自行修繕,有損壞的地方就不能修復。





     


     



     


      依據張氏的族譜來說,最早可以推溯到舜 -- 契 -- 張揮公,從張揮公 -- 十八郎 -- 張九齡,所以張家都說自己是張九齡的後代。不僅僅是當時家族關念很重,到現在還是一樣。



     


     




       當初張姓的祖先在做生意時,可以說是「童叟無欺」,大家都非常的同心,有一年家鄉發生飢荒,因此私自發行「青錢」做為脤災之用,就好像鏢局有發行自己的鏢單一樣,四處流通,因為「青錢」非常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之封號。
    其實張家真正的堂號「清河堂」,是因為祖先當時住在清河郡,因此張家後來就以住的地名,做為自己的堂號。 後來又有位張姓的祖先倡導說要忍,所以就有所謂的「百忍傳家」,是「百忍堂」堂號的源起,所以「清河堂」又可以稱為「百忍堂」。






    星聚堂也是具有百年的歷史,它比青錢第的歷史還要古老,而在屋脊的尾端是翹起的燕尾脊,是星聚堂的最主要特徵,而星聚堂的主人告訴我們星聚堂的房屋和地的所有權人分屬二個不同人,除此之外,有自家的水井,而且在護欄上有祭祀天公爺的地方。



    「武威堂」也是以地名做為堂號的,和「清河堂」、「百忍堂」、「武威堂」,其實是同一個堂,但是後來分開了。


     

    以前張、廖、簡是一家人,以前我們的祖先,因為做了官後來出了問題,從中原往南逃難的時候,一部份姓張,一部份跟大媽姓廖、一部分跟小媽的姓簡,所以張、廖、簡三姓同宗,所以但是廖、簡二家的人,生前是姓廖、簡,死後就要認祖歸宗改姓。在以前是規定的很嚴格,張、廖、簡不能通婚。

      江夏堂是黃姓的堂號,江夏堂是湖北雲夢縣境內,三坑村黃村長古厝的堂號就是江夏堂。
     

    回覆刪除
  16.  
    四林格山位於屏東縣牡丹鄉四林村,中央山脈大武山山麓末端,海拔約五百九十二公尺,區內計有忠魂碑、蝙蝠洞、石板屋遺跡、恐龍母子湖、迷石林等景觀,為恆春半島新興的旅遊聖地。
    由恆春鎮沿二○○縣道往滿州、旭海方向前行,於縣道二十公里處循指標右轉,即可來到四林村。
    四林村為排灣族村落,全村約兩百多戶人家,著名的「四林村原住民抗日事件」便是在此村山麓發生。

    自村落開車繞行產業道路經錢莊區抵登山口,由登山口開始步行登頂。山徑沿途開滿野牡丹花,及結滿鮮紅果實的珊瑚樹,令人不時佇足觀賞。
    山頂原是居民放養水牛的牧場,現僅存寬闊的草原,成為登高眺遠的勝境。
    山頂視野遼闊,可清晰眺望港口溪出海口,台灣海峽、恆春半島鵝鑾鼻燈塔等景觀,山頂四周的楠樹及低矮灌木因受強功東北季風吹襲,將樹形吹成千奇百怪的模樣來,這種特殊的「風雕」成為當地生態景觀特色。
    由另一方向循步道下山,約十五分鐘後可到達「恐龍母子湖」,這兩座湖泊均為天然湖,母湖因堤坡掘開而堵住出水口、造成無法集水,子湖面積僅有兩座籃球場大。水位則隨著雨季而變化;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飛龍曾棲息在母子湖,夜晚便飛至村落獵取小牛及小孩食用,因而被命名「恐龍母子湖」。
    返程若時間充裕,可到「母子湖」附近半山坡,探訪「蝙蝠洞」,據說蝙蝠洞內有無計其數的蝙蝠棲息,夜間傾巢而出覓食時,那種漫天飛舞的奇景,令人歎為觀止。
    忠魂碑
    「四林事件」又稱「撒西那武事件」,發生時間約在西元一九一二年;當時,四林村村民均靠五穀來維持生活,但因農作物時常被山豬、猴子、鳥類偷吃,故每戶均擁有槍枝守護農作。
    日本統治台灣後,因為恐百姓反抗或各種族發生衝突,故發布命令「百姓持有槍枝者,一律沒收」,四林村民因不願繳械而引發的抗日事件。
    當時,是由一位大陸來的特務「添安」策劃整個四林村抗日事件,部落勇士將所有日本人追趕至滿州,日本人全部撤退至恆春警察局,後派大軍駐營四林部落對面,準備發動攻擊,沒想到第一次進攻,日軍領隊長就被抗日勇士射殺,造成日軍傷亡慘重。
    後來,日軍聯合滿州三位平地人,用誘騙手段圍捕了抗日勇士,並以這些人質做為交換槍枝條件,村民才被迫繳出所有槍枝,抗日事件於是落幕。但當時仍有「撒西那武」、「架白白古流」、「古流」、「只諾克」四名勇士誓死不投誠的決心,最後終戰死在老佛山林班內,令人感佩他們的精神。
    事後,日方為紀念戰死四林格山的軍人,便在紮拉袖(村落東方)建立忠魂碑一座,記載事件的經過與結果。這座石碑雖經長年風吹雨淋,但碑文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石板屋遺址
    與忠魂碑相鄰的石板屋遺址,是當地最富傳奇神秘的地方,村民郭進財表示,該區石板屋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當初被發現時,曾誤認為矮黑人部落居住的地方,後經考據,應為他們排灣族祖先部落舊址。
    石板屋遺址範圍甚大,可見多處完整的地基、家屋、牆壁等遺跡。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此處立壁的石板片均碩大無比(與一般原住民石板屋不同),當時居民是用何種器具切割這些石板?村民表示相傳是巫師做法,畫線切割完成,雖然這是神話,但至今科學及考古學者仍找不出合理的解釋。
     

    回覆刪除
  17. 傳統宅第的格局有多種形式,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員、社經地位而定。包括以下幾種格局形式:
    燕尾多見於官宦大戶
      (1)一條龍:一字型的住屋,閩南人稱「正身」、「厝身」。一般房屋的格局,三間橫排,俗稱三間起,三間不夠居住,就在兩邊各增建一間,也就是一排有三、五間長方形的房間,中央正廳為最尊貴,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越高,左尊右卑。面對正廳的左房為戶長的居室,右房為長輩的居室。依次是大房和二房。廚房俗稱「灶腳」,兼做飯廳或工作間。閩南人很敬重灶神,一定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的字樣,貼在煙囪邊的牆上,常加祭祀。
      (2)單伸手:一條龍住屋與單邊護龍呈曲尺型,閩南人稱「伸手」。
      (3)三合院:五間起若仍不敷使用,則在兩端向前增建「護龍」,形狀如ㄇ字型,這就是所謂的閩南三合院。正廳用來供奉祖先牌位,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分。正廳的左右兩側是長輩住的。護龍可做房間,是晚輩住的,也可做倉庫、豬舍、牛舍。左右兩側護龍,形成一個院落空間,稱作「埕」,平常用來賞月、辦酒席、聊天或是早起打拳練身,農忙時則用來曬穀,是常見的農宅形式。
      (4)四合院:如果把「護龍」的兩頭再蓋上三、五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中間圍出一個天井,形狀如口字型,前後兩進,左右護龍,規模較大,就叫做「四合院」。其中軸對稱,相對低矮開放,則是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長幼尊卑的觀念,顯現在傳統住宅的空間分配。位於宅第前的水池,是基於「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風水考量,「背山面水」乃希冀家業穩當、財源廣進之意,亦可養魚蝦鴨鵝或是提供防火救災之用。宅第方位偏好「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坐北朝南」取其冬暖而夏涼;「坐東向西」則取意「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富豪之家多半都蓋四合院,面寬闊是閩南式四合院的特點,立面精緻華美是另一特色。大門及其兩側是閩南式民居裝飾的重點部位,包括:格門、花窗、楹柱、柱礎、門枕石、木石磚雕等。檐下是閩南式民居另一重點裝飾部位,主要著力於斗拱、雀替、斗座、瓜筒等,再配合泥塑、彩繪、剪黏、交趾燒等裝飾性配件。屋脊上燕尾、馬背和瓦鎮也是傳統建築的一大表現。閩南式的屋頂採馬背式,閩南人稱馬背為「脊頭」或「圓脊」,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與個人喜好,而將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行方」等五種形式。南部只有中了科舉的人家才可建造燕尾式屋頂;北部稍有財富的人家則擅自建造燕尾式屋頂,以誇示社會地位及財富。
     
      (5)多護龍合院:假使人丁興旺,則於左右護龍外,加蓋外護,逐漸向外擴建,如楠西江家古厝中的所有建築皆以祖祠為中心,龍虎兩邊護龍計有十三條之多,每條護龍長約兩百公尺,分住近百戶約兩百多人江家四大房的宗族成員。
      (6)多院落大厝:以四合院為基本格局發展,朝縱向橫向發展,進深三進成日形,四進成目形。靠內者為尊,越外者為卑。而屋舍的高度也隨著正廳、房、護龍依次以降。在臺灣甚至還可發現五落大厝,俗話說:「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即是說正堂有九開間,門廳有五開間,前後三進,門窗共有一百二十個的意思。著名的板橋林家或霧峰林家,縱深達四進或五進,就是這樣的深宅大院。一般而言,大宅院的第一進為門屋,可停放轎子,兩側供門房或僕役居住。大門進來的空地為「外埕」,用來曝曬農作物。第二進是廳堂,合院內的空地為「內埕」,是婦女做家事或家人閒聊的地方。第三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女眷活動的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

    回覆刪除
  18. 八、qemaljiu(鋪石板)
    石板屋最需要技術的工作就是鋪屋頂石板,因為屋頂石板疊砌如果是具
    有經驗及技術的人指揮施工,雨季時一定不會滲漏,但是還必須要看屋主所
    採的石板而定,因為屋頂石板有大小長寬之分,並不是將石板全部堆砌上去
    就可以,以下就堆砌屋頂石板做說明之(圖六):
    首先前簷上端要先鋪小型石板稱之為paceqeljab,然後再放上titiu 大面積
    的石板做為屋頂之基礎,等第一層都疊砌完成後,愈往上層的石板就愈小,
    依次疊砌上去,每一層的重疊處要有15~20 公分,以防止大雨被強風吹進屋
    內而漏雨,雖然石板是由大到小依次疊砌上去,前半部的屋頂完成後再進行
    後半部的疊砌工程,其施工方法完全一樣,但是做到前半部頂端屋頂時就必
    須用較大面積的石板qibqib 覆蓋上去,因為較大石板覆蓋面積大,且具有鎮
    壓的功能,面積較小的石板就不會被外力所移動或吹落,確保石板屋的結構
    完整。
    其次就是要進行屋頂石板固定的工作cemukeb,主要的材料是moi12(溪
    白石)、kavayian(刺竹)、vautj(藤索)。因為山區風大,因此若不做固定
    11 早期DE-ME-KUN 木板固定是採用下緣擋板結構江木板將木板平鋪的方式﹔下緣擋板
    施工是在SA-SU-A-YAN 上緣鑿挖成檔板結構讓木板不會下滑。
    12 MO-I 是從溪中撿拾的石頭,因為「溪白石」潔淨清白,至於屋頂極為美觀而且有鎮
    壓固定石板的雙重功能。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30
    的工作,較小的石板會被強風吹落,而且因為強風會將石板吹移造成雨季時
    滲漏雨水非常不便。築石板屋工程進度至此,主體結構就已完成。
    九、tjemleb(立前牆)
    主體結構已經完成,剩餘的工作就是屋主可以自行施工,立前牆的工作
    算是比較不需要人工的工作,在建材的使用上大部分是採取方形石板與經過
    修整加工過的承接橫樑,施工方法是先測量前牆的正確位置,用麻繩由門楣
    前簷做一垂直的測量線,然後挖掘一條約20 公分的小溝,在將一片片的石板
    按照最適當的排列方式逐一植入並用碎石及泥土予以固定,其上再用承接樑
    相接,承接樑是一根方形的木樑,上下兩面是用鑿子鑿挖成溝狀,做為石板
    與窗台的卡榫,如此石板就非常堅固而不會鬆動。
    承接樑之上是用來做窗台之用,窗戶的設計依照屋主的需求大都是由內
    向外推的形式較多。窗戶完成後立前牆的工程也就告一段落。
    十、zemaqetja(鋪地板)
    屋內地板的舖設要先將施工的範圍整平,用木板踩踏紮實後從房子中央
    處開始舖設,而中央是生活中最常走動與利用的區域,因此本區的地磚是最
    大、也是最漂亮的,然後以擴散式的向周圍舖設,愈到邊緣愈小,整片地板
    完工後用清水沖洗乾淨,也因為水能夠將多餘的泥土帶入石板夾縫,可以讓
    石板地磚更平穩不搖動。有的家族更講究乾淨則是用柴灰混上黏土,將石板
    夾縫填補整平,讓地板看起來更顯美觀與平坦。
    屋內地板完工後,屋外的前庭與休憩平台的地板也是用相同的施工方
    法,全部完成後,石板屋週遭地面見不到泥土的髒亂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
    片片大小不規則的石板地磚,將屋內屋外的地面裝飾的非常乾淨與清爽。
    石板屋建築可以讓人覺得有價值的地方除了建築的格局之外,對於生活
    的舒適、衛生要求很高,也是石板屋建築值得稱頌的地方,因為原住民家屋
    台灣paiwan(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知識與住居文化
    131
    能夠鋪上石板地磚的建築並不多見,然而祖先有如此的智慧更顯得出前人對
    生活的態度是嚴謹與慎重地,並不是如我們所想像得野蠻、髒亂、與落後。
    十一、maqacuvung(完工啟用)
    家屋的建造歷經多日的艱苦與期待,在最後一片石板與最後一片木板的
    定位以及生活所需的用具都已經妥善整理後,屋主擇定一日,邀請頭目全族
    的族人參加落成餐宴,由頭目長老以及部落的族人見證下正式的命家名,並
    祈禱日後住在家屋中的人們能事業順利,闔家平安。
    屋主必需準備一頭豬做為祭祀時的牲禮,並且準備佳餚與精釀的小米酒
    招待參加的頭目與親友,宴會開始前由親友將大豬宰殺燉煮,除供祭拜之
    外,鮮美的肉湯與肉是宴會時最好的食物,隨後祭司就開始祭拜的工作,同
    時頭目及家族長老就會協商命家名的事宜,待祭典完成後宴會開始前,頭目
    就正式的在新建的家屋前宣佈家名,這也象徵部落成長。而後開始唱歌祝
    福,或由母族長老代表致贈賀禮,而宰殺後的豬肉,按照親族的數量逐一分
    配,載贈送給頭目以及親族,而其餘的則是用來包cinavu(芋頭乾粽),熱
    鬧和諧的慶祝宴會持續進行到大家相互敬酒歡樂歌唱跳舞,賓主盡歡。
    圖三 Ngatan nua siyiangan
    (屋樑名稱)
    圖四 Pu siyiangan(屋樑放置)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32
    圖五 temekung(屋頂木板鋪設) 圖六 qemaljiu(屋頂石板鋪設)
    資料來源:研究者拍攝。
    原始社會知識共享,部族生活的每一方面都為人人所關心。因為人與人
    沒有比年齡和性別更大的不同。建築上而言,意味著人人皆能自行建構,而
    實情也是如此。經貿上也未經分化,一般家庭具備所有必須的技術性的知
    識,團體中的每一份子都能蓋出所有這團體需要的房子。雖然常因社會及體
    能的理由,由較多的人合力從事。
    參、石板屋建築知識
    umaq(石板屋)地景的建置亦為原始部落的風格的塑造,不論在社會階
    序空間的制定與持續、男女空間利用的協調、神聖與世俗空間的定義等等,
    無不影響著排灣族人在傳統文化的延續。
    一、ma a sutj tuwa katjunangan(與自然的協調)
    umaq(石板屋)在建築過程中表現在基地選擇、材料辨識與取得、空間
    格局的設計等都是傳承自先人對於自然環境的考量與生活經驗的積累,於是
    族人在家屋中對於所應用的自然資源都是物盡其用。尤其自umaq(石板屋)
    建築地景所發展出來的自然智慧,從地基選擇必須是排水性佳、不易受水的
    台灣paiwan(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知識與住居文化
    133
    侵蝕、視野遼闊、不易察覺、通風衛生條件好、謀生資源豐富等,揭示出排
    灣族人在與自然協調的智慧統整與敬畏。
    二、ngatan na umaq(家屋地景的扎根)石板屋在觀察者之視覺上與心
    靈上所造成的效果,留下印象勢必在過去的排灣族人心中曾經以同樣的強
    度,影響著許多世代的排灣族人,使得他們那麼重視石板屋,為它取名字。
    不顧新建家屋所費不眥,堅持同胞必需婚出另建新屋,以便有更多的家屋成
    長茁壯。而umaq(石板屋)是為排灣族社會體系中唯一穩定且具有延續性質
    的單位。
    排灣族的家有ngadan na umaq(家名),家名基本上是建築物的名稱。一
    幢家屋在非親屬間移轉產權,家名依舊。umaq 所指涉的基本上是家屋這個建
    築物,以及家屋坐落的地點。同時由於傳統上實行室內葬13,家屋又與墳墓合
    而為一。umaq 是每一個排灣族人生時所來之所,也是死後回歸之處。在所來
    與回歸之間,就包括了排灣族社會在生產過程中原家/分家關係的建立。一個
    排灣族人的一生的歷程:出生在原家,結婚時(餘嗣)離家像被播種的「種
    子」,去建立一個或更多新的家,使更多的家成長,死後則以自己的屍身回
    歸原家奠基的土壤,使原家興旺(蔣斌,1980)。
    三、mamazangiljan(社會階序的概念)
    頭目階級的家屋在空間上大於平民,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如木料與石
    料,亦較平民家屋使用者為大。一方面藉由寬大的家屋昭示其權利與地位,
    一方面也因為擁有寬大的前庭作為村民聚集處,而凸顯其為該社會及儀式中
    心的所在,平民的家屋略矮,除有特殊功績的家外,一般無紋飾,但在型制
    上並無不同。
    頭目貴族家屋在建築構件使用方面,常選擇稀有的材料,藉著隨附著稀
    13 室內葬為南島語族皆有之葬儀,台灣原住民於日治時代(1910年)受日本統治而不再
    室內埋葬祖先。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34
    有材料的神話、傳說,彰顯自己特別的地位。板岩石材的打剝與搬運,需要
    相當的集體勞動。愈大的石材,須動員的勞力愈多。因此,大片石材就成為
    動員勞動力;也就是權力的象徵。
    家屋的地景指涉的實際上是這些透過建屋合作勞力取得並加以處理的建
    材。居住在一個家屋中的家戶成員可以將家名家在個人名後作區辨之用,但
    這個區辨符號是隨住處而改變。排灣族人有「固守原居地」(kai tjumaqan)
    的觀念。而且,「一個頭目必須要留在原來的部落或者家中有人留在老家才
    有真正的權力」。換言之,真實的神聖空間之佔有,往往可用以合法化佔有
    者之較高的社會地位,使得因依與生俱來的不平等條件所發展階級性社會更
    易形成。

    回覆刪除
  19. 四、papaisiyan(神聖與世俗的場域)
    umaq(家屋)之前/後軸而言:由日常社交、製作器物的前庭,到睡眠、
    縫紉的talja。到不能使用外來飲食、下有墓穴的kasintan,到主柱與穀倉,到
    屋後的聖路puzayazaya,最後到祭祀用品及陶壺的tavi,離光亮而趨陰暗。
    左/右軸而言:除可逆轉外,進門處與「廁所/豬圈」處有相對的穩定性,
    由進門後,前往家屋後段通道,日常較少行徑,同時散佈著一些禁忌的地
    點。入門後往廁所的方向則穿越過kasintan 靠屋前的是純屬起居、飲食、生
    育、排泄的活動空間。
    儀式中的垂直空間:一般家族性行為,包括治病、結婚等,皆在平面地
    上進行,如屋內的kasintan 及屋外前庭,但屋頂常與神靈(naqemati)、太陽
    (qadau)與祖靈(makavuvu)相關聯。
    屋頂與祖靈的關係:
    1. 奉獻給祖靈的祭品擺設處。例如灑祭葉於屋頂、結婚或五年祭宰殺幼豬的
    儀式。
    2. 代表祖靈或天神站立之處。例如站在屋頂灑食物或錢財,象徵天神降福於
    人間。平面的部分在排灣族的觀念中,非祖靈和其他特定神與惡靈是和人
    台灣paiwan(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知識與住居文化
    135
    一樣,行走在地面上的。所以在祭儀中,女巫需到較大的路上做祭,因為
    他們認為神比較可能會經過大路,容易注意他們的請求。此外,製作避邪
    物隨身攜帶,以增加自己的力量。
    五、okaljai kata vavayan(男女平權的實踐)
    在社會再生產(reproduction)與結構化(structuration)過程中,vusam
    屬於樞紐地位,對個別餘嗣而言,自己的長兄/姊是否善盡職責,直接關係到
    自己的社會經濟福祉。長嗣稱作vusam14。vusam 的另一意義是小米收穫後取
    最好的一束,留做下一季播種之用的「種粟」。稱留守原家的長兄/姊為種
    粟,就是以小米的成長繁茂象徵家屋數量的繁殖增長。vusam 則對婚出的弟妹
    則有義務提供建新家的必要資源,包括小米種、鐵鍋、薪材、農具、以及建
    屋勞力或酬庸幫工的酒饌。
    排灣族由於長嗣繼承的緣故,家長乃至於領導全部落祭儀的頭目,性別
    的機率都是男女各半。祭儀專家絕大部分是女性puljingao。而家長與祭儀專
    家,這兩類的人是主要kasintan、tsukes、puzayazaya 及tavi 前面活動的人。
    排灣族石板屋地景非常符合家屋社會(house society)觀念,而有效的理
    解複雜的親屬關係及階層體系皆能置於家屋序列的對比中被重新釐清。因為
    家屋社會中通常有下列特徵:
    1. 家屋(家庭)為社會組織之基本單元,為組織人群及分類人群之基本架
    構。
    2. 家屋具有法人之地位與權力,是持續的社會文化實體,且可作為持有財產
    之單位。
    3. 家屋擁有名字,其命名可能受場所或其他特徵所啟發。
    4. 家屋在理想狀況下為永續存在個體,因此是不容許消失的。
    5. 家屋可能被刻意的裝飾,尤其是建築的正面。
    14 排灣族繼承制度是以長嗣繼承為主,即不論男女只要是家中孩子最長者,即為繼承家
    業者。此種觀念男女均等,也透露出排灣族對男女性別的尊重。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36
    6. 家屋為執行儀式的地點。(許勝發,1996:8)
    如果更具體的探討石板屋在地知識(local knowadge)內涵,由於對文化
    存在著多種理解,對居住文化也可以從不同的面向進行討論(如圖七說
    明)。
    (一)從文化觀點探究
    石板屋經傳播而來的文化觀和生產環境互動後,直接塑造影響了族人對
    生活空間(家屋、聚落、獵場)的認知﹔並間接透過社群組織關係和生活式
    樣對生活空間產生影響。例如,宗教觀對家屋特定空間與位置的界定﹔神話
    和宇宙觀合理化並豐富了對地景的認知﹔價值觀對於個人追求社會聲望和社
    會權利關係的組構,在生活空間上之呈現,及為滿足集體力、信仰的各種祭
    儀,在在詮釋了文化觀對於環境知識形構的層面。
    (二)就生活樣式與空間的關係
    受文化觀及生產環境直接影響各種生活活動,也直接形塑或使用生活空
    間,以適合生活所需。例如,家屋前庭植栽種類,涼台標石(saulai)之豎
    立,家屋內部各處的利用與禁忌(taboo)﹔部落外農田的開墾活動,所造成
    的地景變化呈現不同的面貌,山林資源結合的特殊生活型態,都表示著居空
    間與生活型態間彼此塑造互動的特性。
    (三)從社群文化內部的關係
    一個文化社群如何在既有的社群組織及關係中使用、造就及認知他們的
    生活空間。從社會組織、家庭組織的組合與成員之間的互動,來探討生活空
    間在社會組織、家庭組織的關係。
    台灣paiwan(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知識與住居文化
    137
    (四)就社群整合層次分析
    族人因為擁有相同文化源頭及共居一塊地域之事實而彼此認同依存。而
    以部落這樣的單位,相對於其所使用的農地、獵場和溪谷便成為一個營生空
    間,也就是一個生態區域(ecological niche)。部落以下的社群整合層次是頭
    目貴族階級的範圍,它與部落生產有直接關係,藉著所屬的農作團和透過特
    有之山林溪河等資源控制,以鞏固彼此從屬關係。
    (五)從生產環境來看而言
    其內部經由母文化傳播而來的生產技術,回應部落特殊的自然生態環
    境,彼此互動後調和了部落的文化觀。例如,vaqu(粟)的種植技術傳播發
    展出豐年祭的祭儀和信仰,並藉由神話來強化此信仰,而神話內容也牽涉到
    各種地景與規範,以喚起族人的共同認同,並直接塑造社群關係與生活式
    樣,間接的對環境知識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例如,以頭目貴族為首的族係
    群作為生產技術與自然資源互動的最大工作群組,其具體的由頭目貴族的地
    域化區分來實踐社會組織關係,經由頭目貴族階級之生產技術提供和自然資
    源使用的限制,也反映在部落環境中明確的空間形貌。生產技術、自然生態
    對於生活空間產生直接的影響,造就了生活空間的樣貌。
    (六)族群組織與共同營造的活動
    從協助建居的勞動交換(輪工制度)習俗來看,家屋的構築需要龐大的
    人力,唯有親族鼎力相助始能竟功,而營造活動的主要人力來源以自己所屬
    的頭目貴族系統或是農作團的組織為圈限,但這範圍內的人選是任意的,不
    會成為一個明確的社群整合層次。但是家屋落成啟用命名的程序就由頭目和
    家族長老商議共同擇定一個符合家族特性的名稱,並且獲得部落親族的認
    同,這種現象反映出傳統頭目貴族階級制度概念深植於心,而永遠遵循。另
    外頭目貴族地域化及其所屬的山林耕地的經營,都由該頭目貴族世系群為最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38
    大的勞動團體(農作團),而這也象徵著以頭目貴族階級為首的社會整合層
    次義涵。
    [版主回覆09/22/2012 08:03:09]查得很仔細!

    回覆刪除
  20. 一、三合院
    三合院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三合院規模可顯示屋主地位。建築分為「正身」和「護龍」。正身大部分是五間 起,中間為正廳,作為共同奉祀神明、祖先神位及婚、 喪、喜慶之用。左為大房,右為二房,正身兩端分別 向前各建五間「護龍」,亦有正身、護龍各三間。 三合院中間俗稱「稻埕」,又稱「門口庭」。平常是曝曬農作物如稻米、土豆、大豆等之用,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之用。一般正身與護龍之間有巷仔路,這個巷仔路通風良好,可在這裡乘涼撿菜等。
          石板屋:
    台灣原住民的石板屋,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特有的建築風格,這種以當地石材灰黑色板岩或頁岩堆疊而成的家屋,由於石板間的細小縫隙通風,夏涼冬暖,族人頭戴的花環也是就地取材,不論花材或藤蔓植物,編織後就成了涼爽的頭飾;石板屋與頭環,也是另類的節能減碳風。族人將石板削平堆砌排列而成,每根樑柱寬度剛好支撐屋子重量,相當堅固。
    二、三合院:
    古色古香的三合院,或許比起高樓大廈少了一分富麗堂皇,但卻多了許多質樸溫馨。「三合院」是老祖宗們胼手胝足,用血汗一點一滴建構而成。建材不只是稻梗和泥土,更是以他們的智慧、血汗、還有期盼後人能夠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心,「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吃果子,拜樹頭」!我們應該要好好保存他,而不是讓他變成只能在圖樣中懷念的古蹟而已!
           石板屋:

    石板屋經傳播而來的文化觀和生產環境互動後,直接塑造影響了族人對生活空間(家屋、聚落、獵場)的認知﹔並間接透過社群組織關係和生活式
    樣對生活空間產生影響。例如,宗教觀對家屋特定空間與位置的界定﹔神話和宇宙觀合理化並豐富了對地景的認知﹔價值觀對於個人追求社會聲望和社
    會權利關係的組構,在生活空間上之呈現,及為滿足集體力、信仰的各種祭儀,在在詮釋了文化觀對於環境知識形構的層面。

     
     
    [版主回覆09/24/2012 11:11:31]好棒的答案…會不會太晚睡了呢?

    回覆刪除

歡迎親愛的家長及同學們,將心中的想法…在此提出喲^_^